在中國傳統的繪畫美學中,從來就是將心境、意境、情境、畫境融為一體,來綜合評價一個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的,由于中國傳統的詩、書、畫、印,代表著人的心胸,世界的萬千氣象。心中有豪氣,有怡情、有遠思、有丘壑,發而為聲就是詩,聚而呈形就是畫,兼得詩情畫意的是書法。所謂詩文書畫一體,使詩中畫,畫中詩,那胸中的不得已者,在可見和不可見之間,在傾聽和專注之間,在牽掛和相望之間,在“隨物宛轉”和“與心徘徊”之間,通行無礙,呈現一個和境,盡展中國水墨山水的獨特氤氳,一派青黛淋漓之氣象。
我和王成功同在一個畫院,我喜歡王成功身上的書卷風、學者氣。他自號“夢澤園主”,“畫從夢入、夢自心成”。成功的畫,有多少得自夢境,我不清楚。但是他作畫時的狀態,我是挻喜歡的,非常的輕松,無定式、無人相,大氣造勢,信筆點捺,用心置線,“隨物宛轉”,“與心徘徊”。北方人南方樣,氣韻優雅。和成功交流不累,他是那種無話不多,有話可說,能推心置腹的朋友。
作為畫院的副院長,同時還擔負著民革安徽省委宣傳部的諸多工作,應該說王成功同志是很忙的。工作和創作之間如何協調,處理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浮燥的。尤其是剛來合肥一年,家還在淮北,成功還面臨著獨自安排生活鎖事的困難。而所有的這一切,在不知情的人眼里,似乎都不存在,他總是那樣沉穩的面對一切,日出、日落,他總是以飽滿的熱情,迎接著明天那嶄新的太陽。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王成功的水墨山水作品,多數是成功在淮北工作之余畫的,畫作中所呈現出書卷氣,讓人覺得成功是善于學習的人,有著不錯的書法功底。如今的中國壇上,很多從事山水畫創作的同志,其書法家基礎的薄弱是顯而易見的,通過這些年,我對書法研究的體會,就是書法自身的自然之性,集大成,呈大境。
繪畫作品的表現力如何?書法基礎的扎實如否,是很能說明問題的。成功君的《清游乘興上云端》和《踏險憑高膽,天外天》兩幀豎幅山水,頗具說明力。畫面上,山石云樹那呈性隨意的描寫,筆墨濃處靈活多變,淡處蘊含豐富,線面結構變化自然。尤其是成功對山水的把握,使得畫境優雅耐看。這兩幅作品畫外的裝裱處,書有大段文字,內容是其對繪畫創作的心得體會,自然靈動,書卷之氣,怡得宋元文人之風。
王成功的水墨山水,變寫實的筆墨為寫意和筆墨,解散了古代寫意山水畫的筆墨程式,而按照強化意境與純化語言的現代要求,而進行成造化之功的重新組合。他在造境上,務求強化張力,為此奪取近景,偶取中景,亦拉近處理,但力避繁細,突出“大勢”與“大象”。并且以構成意識輔以取勢,令其對比鮮明,強烈觸目。
墨色上,王成功則力求純化語言,于單純中盡變化。就筆墨二者關系而言更講究用筆,以點線交織代替層層積染,強化筆中有墨的靈動。王成功注重對花鳥畫的的研習,用花鳥畫兼勾帶點的一次性過程,改造了山水畫先勾后皴再擦,繼而層層積染最終打點的程序。通過由濃到淡,由干到濕,對比交錯筆勢運動,在單純中見變化,在隨機中求自然。王成功的兩幅六尺整張的作品《關外千山獨占秋》《玉樹臨風暢神游》就非常直觀地反映了他在這方面的探索和追求。尤其是《關外千山獨唱占秋》,其墨的靈動,線的多變,構圖的無章,審美的顛覆,是很能反映王成功這些年在山水畫創作上的層次和功力的。
我最后在王成功君《溪山行云多,佯我好還鄉》的畫幅前停步了,這是我非常看好的一幅佳作,這幅接近正方形的水墨巨制,給我一個非常強烈的“大”的感覺。簡單的“大氣”、“大象”,已不足以表達我在這幅作品中所得到的那種體驗。應該說,這種分點式塊式的畫形式,是非常冒險的。這就使得作者在創作時,要有極高的“妙悟”,和不可或缺的“機趣”。通過這幅畫,我看到了王成功的一次遠行。點線從無序到有序,灰白大小隨情隨意,靈動縹緲。筆墨層次,新宿兼融,各顯其間彰。畫面尺幅雖大,但顯得靈動,很是通暢。
——破傳統山水之構圖形式,確立了自個獨特的“王家樣”,成功有很長的路要走,眼下的氣象不錯。未來之路,愿成功能一步一步,實實在在的走好,能有更多更好的藝術佳構和我們工作共享。
因為,我們還想看……。
(2007年8月31日凌晨于江東偶得樓)
作者:馬鞍山市文藝理論研究會主席
馬鞍山中山畫院院長、畫家、評論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