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千枚印章成大家
收藏千枚印章成大家
收藏千枚印章成大家
時間:2008-01-25 00:00:00 來源:
收藏
>收藏千枚印章成大家
這三個印都是傅抱石的作品
他從2000元買來的一筐印石中找出一枚黃牧甫的印章,一塊大家都認為是贗品的雞血石印章,他卻獨具慧眼認準是傅抱石的真品……經過十幾年的收藏,身為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的南京篆刻家侯勇收藏了近1000枚印章,成為這一冷門收藏的大家。
花2千元從一筐印章中尋寶
記者昨天走進侯勇的工作室,看到書架上陳列了數十枚大大小小的印章。侯勇說,這只是他收藏的近1000枚印章的一小部分。侯勇多年來對傳統的篆刻藝術進行了很多研究,在國內專業刊物上發表了大量文章。研究篆刻少不了需要觀摩印章實物,于是不知不覺間就開始了印章的收藏。
在多年的收藏經歷中,有一些故事很讓侯勇難忘。1993年,侯勇在黃山市的老街花了2000元買了一筐看起來很不起眼的印章石,當時有人認為他買得“虧”了,沒想到回到家一看,竟然從這堆石頭中發現了寶貝:一塊黃牧甫的印章。侯勇說,“黃牧甫可是與齊白石、吳昌碩齊名的晚清四大家之一,是黟山派篆刻藝術的創始人,黃牧甫的篆刻作品現在的市場價格可不得了,少說也有幾十萬。”
記者在侯勇工作室看到一枚“勇猛精進”印,邊款為“中華民國三十年七月,傅抱石刊”。侯勇向記者說起這枚印的來歷:這枚雞血石印章是他在南昌一家古玩店發現的,當時店主認為傅抱石是著名畫家,篆刻方面不是太擅長,因此認為是仿品。“我當時就認定這是傅先生的一件珍品,毫不猶豫地花了4千多元買下來。”侯勇說,“其實,傅抱石最早是因篆刻而成名的,其篆刻水平達到相當高的境界,而傅抱石早年掛單酬印的地點就是在南昌的天寶齋。”后來經行家認定,這塊印章確是真品。
收藏印章不要迷信石材
侯勇說,篆刻藝術近年來在國內藝術領域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印章收藏也同樣成為冷門。因此像他這樣規模的印章收藏者,在南京是屈指可數的。對于印章收藏,侯勇很有自己的心得。他說,很多人判斷印章的價值,往往首先根據印章材料的價值來判斷,而侯勇認為,印章價值應該主要根據篆刻的藝術水平來判斷,不能過于迷信石材,石頭只是藝術的載體,一些用雞血石、田黃制成的印章,雖然石材本身價值很高,但未必就是好印章。而且,石材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有漲有跌,而作為藝術品的印章價格相對穩定。
此外,同樣是藝術品,印章相對于書畫作品來說,作偽的十分稀少,因為石材具有爽脆性,篆刻下刀時會自然剝落,比如采用單刀沖刻方法時,會出現刀背面光潔、迎面毛刺的現象,這種特殊的痕跡是模仿不出來的。
文人印章發源地是南京
侯勇告訴記者,南京篆刻家的水平在國內具有較高水準,同時南京還是文人印章的發源地。他向記者講了一個故事:明代中期,文徵明之子文彭在南京任國子監博士時,有一天在街頭看見一老人肩挑兩筐石頭,與一人爭執不休。文彭詢問其故,老人說:“他說要買我這兩筐石,我挑著這些石頭從江上來,路遠又費力,而他故意壓價。”文彭走近仔細一瞧,原來是作婦女裝飾用的原塊石料,心想這大概也可作印章吧,就說:“不用爭了,都賣給我,我給你加倍的錢。”文彭得到了這兩筐石,叫人解鋸開來,成了一方方晶瑩奪目的圖章,其中質優者,就是半透明的“燈光凍石”。文彭于是自己動刀刻石,后來開創了中國第一個文人篆刻藝術流派“吳門印派”。
印章藝術建議申報“非遺”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侯勇表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一部分的印章藝術,應該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他說,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上都曾出現過印章,但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由于文化中斷,印章藝術也隨之失傳;而中國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中國的印章藝術也一直流傳下來,可以說,印章承載的歷史信息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通史。
然而遺憾的是,中國從事篆刻創作的人越來越少,篆刻藝術正面臨失傳的危險。現在,以前的官印中的篆書被廢除,官印被普通的橡皮圖章代替;民間印章也失去生存空間,原來需要蓋章的地方大多被簽字取代;文人印章方面,傳統的審美觀念以及表現形式、技法等,出現了以狂野、怪異為美的不良趨勢。
侯勇說,“正是因為中國的篆刻藝術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跡,綿延數千年從未中斷,依然保持著數千年前的美學特征,加上目前篆刻藝術出現的瀕危性,因此有必要將篆刻藝術通過申報非遺的方法加以保護和傳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