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繡媲美名家真跡
海上名繡媲美名家真跡
海上名繡媲美名家真跡
時間:2008-01-24 00:00:00 來源:香港大公報
名家
>海上名繡媲美名家真跡
|
| 《東山圖卷》,上海博物館藏,是現存最早期的顧繡之作。 |
|
提起中國的繡品,人們首先想到的一般都是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合稱的「四大名繡」。這些通常以絲棉織品為載體的工藝品,在繡工和構圖上往往有固定的樣板,如人物、花鳥、簡單的故事等等。而今次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顧繡則獨樹一幟,不僅繡藝精湛,更可以把中國古典書畫作品臨摹得維妙維肖,讓人不得不贊嘆中華民間藝人的不同凡響。
源于上海 影響深遠
顧繡是誕生于上海而享譽全國的藝術奇葩,得名于晚明的上海露香園顧氏家族。作為純欣賞性的畫繡,顧繡對形成于清代的四大名繡影響深遠。但長期以來因其存世作品稀少而鮮為人知,更不曾舉行過專題展覽。
此次顧繡工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上海博物館邀請了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蘇州博物館等機構,在滬舉辦首次顧繡專題展覽,對現存的顧繡精品作一次全面展示。展品以上海博物館從未發表過的藏品為主,借展文物均為絕少展示的珍品。很多展品都是國家一級文物,其余也屬代表性作品,基本囊括了內地顧繡收藏的精華。展覽共集中了顧繡精品五十余件/套,分「摹繡名跡」、「神仙釋道」、「花卉翎毛」、「人物故事」四個部分展出。
摹繡書畫 幾可亂真
值得一提的是,是次舉辦顧繡精品展的展廳以往是上海博物館的中國古代書畫館。若非先看到介紹海報,觀衆很可能會以為是在欣賞精美的中國古代書畫。無論是繪畫還是書法,都可與原件亂真。
摹繡古今名人書畫是顧繡的一大特色,也是其精華所在。為突出這個特點,展覽將此放在第一部分。展品以冊頁為主,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韓希孟繡《宋元名跡冊》,每開對頁均有董其昌題贊,為顧繡的第一名作。因故宮保管方面的要求,此冊僅在展覽開幕后一周和閉幕前四天展出,其余展期將以復制品代替。
遼寧省博物館的顧繡《花鳥人物冊》,其中四開對頁有清順治年間劉正宗為賈膠侯題詠。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顧繡《竹石人物花鳥合冊》,針腳勻密,劈絲細過毫發,色彩恬淡雅致,開首有「繆氏瑞云」繡款,是早期顧繡的精品。南通博物苑提供的顧繡《董書晝錦堂記屏》一堂十二屏,是展覽中唯一表現書法藝術的繡品,尺幅巨大,高達二百三十九厘米,字字清晰,針針細密。這套繡屏經近代蘇繡名家沈壽鑒定,為當年南通博物苑的創辦人、南通現代城市的開拓者張謇斥巨資購藏。
細察自然 汲取營養
顧繡善于從大自然中汲取營養,國人喜聞樂見的祥花、吉草、瑞獸、仙禽尤為多見,作品以象征與諧音的方式來表達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期盼,體現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符合「萬物有靈,天人合一」的傳統理念。這部分共有五套冊頁和十六幅軸、屏,是展覽中展品數量最多的一個部分。
冊頁中有兩套為顧繡名家韓希孟所繡。一為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花卉蟲魚冊》,其后有董其昌、陳子龍等題跋;另一套為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花鳥冊》,對頁灑金箋上有郭棻題詠。南京博物院提供的顧繡《花卉翎毛走獸冊》,則代表了韓希孟之后顧繡所達到的藝術水平,對研究顧繡的歷史傳承十分重要。這個部分展出的軸、屏中,蘇州博物館提供的顧繡《鳳凰雙棲圖》特別精細。另外,上海博物館等機構的十幾件顧繡花鳥屏、軸也各具風采,對人們全面了解花鳥題材的繡品十分有益。
神話歷史 包羅其中
佛教題材是顧繡的又一主題,其中既有非情節性的佛陀、菩薩、羅漢、高僧等人物,也有情節性的佛傳故事、佛本生故事、經變故事等內容。顧繡的早期作品據記載以繡佛為多。本次展出的上海博物館藏顧繡《十六應真圖冊》,以丁云圖的繪作為藍本,共十八開,采用白描的形式用極細的黑、灰、白色絲線繡成。遼寧省博物館提供的顧繡《彌勒佛像》,針法精細,別具特色,并有董其昌題贊。上海博物館的顧繡《鐘馗像》表現捉鬼的鐘馗在面對獻花小鬼時的躊躇之態,令人莞爾。
歷史故事、典故傳說和風俗場景等題材同樣是顧繡人物類繡畫的主要內容。上海博物館藏顧繡《東山圖卷》以「東山報捷」故事為題材,此卷以畫為主,僅在輪廓和一些重點部位加繡。卷后有董其昌題跋,據其日期,可知其為迄今所知傳世顧繡中紀年最早的作品。遼寧省博物館藏《顧氏七襄樓發繡人物軸》,作品用劈成細絲的頭發繡制,非常難得。除此之外,這部分還有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蘇州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提供的十八件條屏或立軸,尺幅闊大,畫繡相合,充分體現了清代顧繡的時代特色。
據上海博物館介紹,展覽結束后,還將舉辦「顧繡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織繡和繪畫史專家就顧繡的起源、歷史及影響,顧繡與繪畫,顧繡的繼承與發展等問題進行廣泛討論,期盼讓顧繡藝術真正從深閨內院走向民間大衆。
海上錦繡──顧繡珍品特展
時間:即日至二月二十五日
地點:上海博物館二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