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上講,每個畫家都企望著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把自己的那一套歸結為藝術的風格。要想拿出與眾不同的作品,是否找到自己心靈共鳴的落點?是否表達得言之有物?當然,這其中還要看誰的專業(yè)綜合能力強,誰的悟性高,傳統(tǒng)底子厚實些自然沒有壞處,當代人的思維意識更不可少……。還是那句老話“功夫在畫外”、“功夫在生活”。設想,不把你鐘情的人搞得稀溜爛熟,你能找出那點微妙的、不同凡響的東西嗎?能找出從軀殼到靈魂的那點特殊感應嗎? 由尋得那一“丁點兒”異常的東西以成為畫家的興奮點,這興奮點也許就是常說的“感覺”吧,跟著感覺走的畫家就是有希望的畫家。你也用不著去“追星”,因為你自己就是一顆星。 應該說,一個畫家,他所經(jīng)歷的人生就是自己的財富。在人生歷程中,最難得的是要保持著清醒的藝術眼光和機敏的藝術觸角,最難得的是要保持心靈的樸實和真率,對自然和生命的摯愛之情。 繪畫不是時間的藝術,但可以凝固時間。時下流行的人物畫常是表情不倫不類,動作模棱兩可,不知所云地呆著,由此不能表達精神指向。以回避人物畫深層次的追求與深度精神的描繪,弄出玄虛的“不確定性”,這種幾乎成為一種公式化的處理,其實是向畫家提供著的一種方便,為惰性而開脫。人物畫是不可能回避動作與情節(jié)的,人物的動作、姿勢是人物在畫面中精神交流的外部體現(xiàn)。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除了人物頭部,就應該是人物的肢體語言了,這里的動作是具個性化的。當然,站立也是動作,這取決于畫家對作品內容的準確把握,恰到好處的運用,會更富于表現(xiàn)力。這已在連環(huán)畫、插圖等畫種中充分體現(xiàn),而獨幅畫應該更多地讓觀者直接與畫中人物形象神交,讓形象自己說話,這當然有別于前者。但并不等于繪畫拒絕情節(jié),相反更講究推敲情節(jié)(或細節(jié)),因為真實可信的情節(jié),會增強人物畫的感染力,無疑是加大對作品的理解,使作品內涵更趨豐富。平庸地理解并運用那種公式,那“不確定性”的想象空間實則為一段空洞蒼白的空間。 繪畫不長于敘述事件,但經(jīng)悉心篩選的情節(jié)卻能延展想象力而耐人尋味。富有個性化的情節(jié),常常能給畫面帶來意外的轉機,更有助于人物形象張弛有度地昭示精神內涵,所以,人物造型語言更要推敲考究,人物畫中的情節(jié)(細節(jié))是畫家眼中的亮點,它們的有機結合更能將人物畫演繹的有滋有味,揭示生命的本質之光。 有的時候會想到:與其去模仿某畫風,還不如去模仿自然;與其去杜撰生活,還不如去照搬生活。不必擔心人家給你扣上一頂“自然主義”的帽子,也不必擔心人家指責你在生活中獵取和制造“平庸”的人情味。你要表現(xiàn)“生活流”,只要這股“生活流”表達著自然的樸素品行,表達著生活的情真意切,就已經(jīng)不是對生活的無意識的攝取。用畫筆畫出來的此情此景,已經(jīng)變得意味深長起來,你的意識與觀眾已寓于平凡和隨意之中了,因為你是用“通過某種氣質所看見的自然一角”(左拉語)這或許符合所謂先再現(xiàn)后表現(xiàn)的創(chuàng)作流程吧。 羅丹告誡藝術家不要盲目去模仿前輩,而提出“要一心一意地忠于自然”。只把傳統(tǒng)當鑰匙,打開并找出其內核中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創(chuàng)造性地模仿生活。 曾幾何時,設計意識溶入畫壇,追求構成形式美成為時尚。本來,在作品里,精神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是不可分割的,無可非議。增強形式美感是增強圖式感覺和表現(xiàn)張力的有力措施,它像骨架肌肉支撐運轉著如血液靈魂的生活本質和精神涵蓋。大家都在玩形式,這或許是歷史的進步,但問題是:厚此薄彼,抽去了令人信服的內容的形式美終歸是一個審美空殼,因為它是作為繪畫之用而不是裝飾之用。它應負載著作品的直抒內容和隱晦內容,而成為才情一展的神游之舟。 現(xiàn)在有些畫作都是咋看可以,再看就索然無味。作品要打動人,要耐讀耐看,取決于作品內涵,取決于作品的信息容量。畫家在生活中感受不到位,藝術感悟不到位,只在形式的架子上動腦筋,被動地在公式化的空架子上裝填著內容,羅列對象,這藝術何以感動人?甚至于將構成形式作為全力以赴的目標,以至這幅畫像劍拔弩張似地緊繃著神經(jīng),還能讓人看得下去?藝術經(jīng)驗不和生活經(jīng)驗交媾,這藝術能勃發(fā)出生命嗎?所以,就此意義講,具有真情實感的藝術內容比形式感的新舊更顯重要。 繪畫技藝是關系作品成敗的重要條件,但卻不是唯一的。因為纏繞著畫家頭腦中的技藝問題常干擾著作畫的初衷,如畫家又將藝術創(chuàng)作停留在技藝層面上,技藝一旦游離了所表現(xiàn)的內容,就直接影響了作品的價值。所以,在技藝上高超的繪畫并不一定是藝術上高超的作品。德國詩人歌德說過“現(xiàn)實比我的天才更富于天才。”羅丹又說:“真正的藝術是忽視藝術的。”繪畫這心靈的產(chǎn)物,對它品位的界定,除了筆墨技巧外,還有更為重要的內質:思想的、心智的和才氣的諸方面。 那種僅滿足于眼下的技法的完整,技法成了包袱,也會無形之中阻礙著繪畫語言自身的探索。 縱觀近年來人物畫作品,常偏重于形式美的追求、偏重于筆墨技巧材料工具方面的創(chuàng)新,不可否認新技法新材料對樹立自我面貌的作用。但畫家在此時,把如何開掘人物內心世界,如何深化主題這個重要的事情擱置一邊了,這應該說是事業(yè)追求中的重大缺失。 畫家應切入時代,關注現(xiàn)實,關愛他人,反映當代生活,揭示時代本質。人物畫進入深層次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反映時代社會對人物的深刻影響,熔鑄作品的藝術內涵,這樣的作品產(chǎn)生的效應就大不一樣了,而我們的時代正非常需要這類作品。經(jīng)得起觀者的品位,經(jīng)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作品,是那些僅僅以玩弄筆墨、自娛自樂、閉門造車的應時應景之作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在當下小品流通市場的大好時機里,我欽佩那些不遺余力地去表現(xiàn)重大社會題材和重大歷史題材的人物畫家。 套路的成熟,意味著畫家的成熟。成熟的東西也常使人產(chǎn)生一種依賴,這時,一揮而就的熟練,并不等于是新的感覺與情緒使然,將繪畫變成機械重復的勞動,只能使作品的靈魂出竅。畫不下去,不要勉強,多想一下的好,動動腦興許能絕處逢生,哪怕是在運行的過程中遲緩一刻,也應盡可能地從心靈中擠出一點新鮮汁液,讓那一筆一劃流淌著此時此刻的心跡。 能將世人瞧不上眼的東西,轉眼間變成招人喜愛、愛不釋手的藝術品,這就是常謂的“化腐朽為神奇”吧!我常佩服那些能將“老面孔”畫得感人至深的高手,這是畫家別具慧眼的體現(xiàn)。怎樣實現(xiàn)這從無到有?貝克曼說過:“如果人們想理解那不可見的,就應該盡可能地深入到可見的里面去。”“通過現(xiàn)實,使不可見的能夠看得見。” 對于那些阻礙繪畫語言再創(chuàng)造的老一套,要盡可能地丟開。畫家應永不滿足自己的作品,特別是回過頭來時要清醒。不破不立,有舍才有得。要不怕失敗,但要真正做到尤難。有時覺得武俠小說中體現(xiàn)的孤獨求敗的精神,真是一種有膽有魄的真空境界! “藝術是一種和自然平行的和諧體”(塞尚語),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原本就是相通的,這也是畫者與觀者溝通的橋梁。與時代合拍,與生活合拍的中國人物畫,表達著當代人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這才堪稱時代精神之美。作為當代畫家,不能老呆在畫室里冥思苦想,應多方位地觀照生活,一有機會,就四處跑跑,呼吸大地煥發(fā)的新鮮氣息,用活動腿腳來激活大腦,讓頻發(fā)的信息使觸角機敏起來,以吸吮生命之泉來滋潤還未枯竭的心源。最后借用那句老話:生命在于運動,生命之樹常綠,為獲得人物畫創(chuàng)作的新的生機,捕捉時代精神之美,再次去擁抱生活吧!
捕捉時代精神之美
捕捉時代精神之美
捕捉時代精神之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