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下鋪展完美畫卷
藍天下鋪展完美畫卷
藍天下鋪展完美畫卷
時間:2008-01-18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名家
>藍天下鋪展完美畫卷
 |
2008年的日歷已經開始一張張飄落,但事實上,中國人才剛剛開始準備辭舊迎新,春節之前,在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似乎都在渴望告別陳舊的面貌。一幢新的建筑、一片新的綠化、一些新的裝置,都在悄悄行動著,一個名字禁不住又暗暗鉆入我們的念想——城市雕塑。它曾因承載了太多期望而壓力重重,也因為探索中的挫敗而遭來非議,無論如何,它是上海這座大都市必須追求和擁有的,我們的年終評述自然也無法回避。為此,本刊專訪了上海油畫雕塑院雕塑創作室副主任楊冬白和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海平。讓他們為城市雕塑把把脈,開張藥方。 ——編者
[診斷]壓力頗大
雕塑前面既然被冠上了“城市”,它的意義就大大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雕塑。首先該想一想城市,怎么反映城市、裝點城市、融入城市,甚至,代表城市,這的確是個不小的“責任”。“上海,的確是一個復雜的典型。”對此,楊冬白略顯無奈:“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上海就開始了一種急速的發展,非常強勢,甚至帶著唯我的姿態。要知道,上海的很多雕塑家都是來自江南的文人,喜歡悠閑,講究小資,忽然面對這么快的節奏,就不知所措了,在創作方向、水平上,和國際上相比,就容易出現更大的斷層。”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雕塑本身的發展已經遭遇了瓶頸,城市雕塑就更尷尬了,它落入了這么一種完全錯誤的命運里:把室內雕塑放大,搬到藍天白云之下,就成了城市雕塑,這是個極大的錯誤。張海平進一步指出:“除卻城雕本身,制度、規劃、利益問題的左右,市場的確發展起來了,可是城雕質量卻跟不上。缺少張力,往往華而不實,再加上制作工程粗糙,格調就顯得比較低了。”
[態度]順其自然
我們或許可以把城市雕塑的功能分為兩種,一種是雕塑家積極追求的“表達精神”的藝術之魂;另一種是美化環境,擁有欣賞功能的裝置。當然,后者的目標顯然太低了,可是如果我們連這個功能也實現不好,有什么能力去要求前者呢?“從后一種功能來說,那個時候的城雕僅僅是公共裝置,不能說是雕塑,但是目前能夠做好這樣一種公共裝置,也很好。既然上海的文化背景那么豐富,何不單純地好好表現它?能夠切合都市氛圍、反映時尚潮流、表現流行元素,也是好作品。”楊冬白開出了一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藥方,那就是放棄城市雕塑,先做好公共裝置。
無論任何創作,都要靈感,而靈感總是強求不來的東西。所以,張海平進一步指出:“做藝術,本身就不能強求。我記得政府曾經舉辦過一個征選活動,確定了‘滬’的主題,要求必須反映上海特征,結果那次征選無疾而終。本來就沒有必要硬性規定什么,就讓城市雕塑的創作氛圍更寬廣些,思維更開闊些,這樣,才能讓這座城市不同修養不同階層的人在形形色色的城雕作品上,找到共鳴。”
[藥方]海納百川
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的城市,在有問題出現的時候,更應該放寬視閾,多吸取,多創新。張海平對韓國的雕塑公園印象深刻,那是當年韓國在舉辦奧運會時,借著得到舉世矚目的機會,舉辦了一個雕塑展,韓國就這樣留下了世界上很多經典作品,再加上出色的規劃,這座奧運雕塑公園如今成為世界五大雕塑公園之一,對韓國國內城市雕塑發展的推動可見一斑。張海平說:“韓國利用了這么一次好機會,現在機遇也同樣來到我們身邊了,奧運會、世博會,我希望政府能夠想到去搭這班快車,為城市雕塑的發展好好地推一把力。”
而楊冬白在游覽了世界各自出色的城市雕塑之后,又感于“名人效應”的力量:“有很多雕塑,本身看不出多少特別,但一提及作者的大名,立刻引來人們的垂青,這樣的效應是難得而可貴的。不僅要關注作品,也要關注作者,兩者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不應該有斷裂。”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