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怎樣輸出國家形象
藝術作品怎樣輸出國家形象
藝術作品怎樣輸出國家形象
“他們袖子里揣著蛇,耳朵里塞著砒霜,嘴里哈出綠色的氣”,這是七八十年前大部分英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中國內在的活力和創作力已經遠遠超出了西方人的想象。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形象,該如何通過藝術作品輸出到世界,取代曾經老邁、失敗的中國形象?近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單位舉辦的“文藝作品中的國家形象”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就打造文藝作品中的國家形象獻計獻策。
世界矚目和平崛起的中國
國家形象應有時代特征
“中國的國家文化形象的提出,是當代中國文化界應凝神思考的大問題。這個問題既有歷史意義,又有現實的迫切需要?!敝袊鲄f主席鐵凝說:“國家形象不僅是一個國家的人民通過現實生活取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成就所塑造出來的,也是這個國家的人民通過文藝作品‘重塑’出來的。在這種重塑中,包含了既定的現實,更蘊含了一種向往,即希望成為一種什么樣的國家、希望追求什么樣的精神?!?
《文藝報》總編輯范詠戈認為:“中國的和平崛起為世界矚目,中國文藝迫切需要在和平崛起的現實中折射民族和國家的形象,這個問題至關重要。”然而,我國文藝作品在表現中國形象方面尚存在缺失,因此明確如何向世界展示正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國家形象,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創新之舉。
國家形象的提出反映了我們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某種文化焦慮。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張炯認為,文學藝術中的國家形象問題,實質上是文學藝術如何反映一個時代的精神和風貌的問題。
“中國的國家形象是什么?中華民族的民族形象是什么?這是一個宏大而深邃的問題?!?戲曲理論家馬也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認為,國家形象的塑造與打造中國“軟實力”密切相關,通過生動的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溝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心靈、情感和精神世界,促進世界對中華民族價值觀的認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題中應有之義。
國家形象并不抽象
藝術作品是重要載體
提及莎士比亞,我們就想到英國;說起托爾斯泰和契訶夫,我們就想到俄羅斯;有了但丁,意大利就顯得光輝燦爛;談到魯迅,就想起令人油然而生敬意的中國精神……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李建軍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形象,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面孔一樣。藝術作品中的國家形象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通過具體的獨創性的文藝形象呈現出來的。和飛速發展的經濟相比,中國文化的發展是滯后的,中國是文化大國,但不是文化輸出的大國。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的確不盡如人意。
專家們普遍認為,應為藝術大師的誕生創造良好的土壤。藝術大師本身就是國家形象識別的重要標志。譬如,我國的梅蘭芳、齊白石、徐悲鴻等藝術大師,以其杰出的藝術作品讓世界認識了中國。可以說,中國為世界所認可、熟悉的藝術大師越多,中國的國家形象在世界公眾的視線里也就越清晰,其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也就越客觀。因此,有必要在人才培養、經濟保障、政策扶持等各方面為藝術大師的孕育與出現創造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從總體上說,與我國作為文化大國的地位還很不相稱。與中國對世界的了解相比,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還很不夠。”文藝理論家云德強調,“一位學者在多次訪問歐美后說,在絕大多數西方人那里,中國文化無非是舞龍舞獅、踩高蹺、扭秧歌,或者是‘大紅燈籠高高掛’之類。好吃的中國餐加上非常模糊的孔夫子,代表了相當一部分西方人的‘中國印象’。由此可見,在全世界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的任務,仍然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
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說:“民族形象、國家形象的缺失表現出某些作家、藝術家在文藝創作中情感資源的枯竭。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國家形象反映文化精髓
藝術作品要有全球視野
“如果全球化一定要催促或者教導作家想一些東西,我想那也應該是如何更深入地追尋民族文化和審美精神,用漢語塑造出真正有魅力的中國形象?!辫F凝說,“經典的中國國家形象,只有通過我們自己來創造。中國文壇已經有一批優秀的作家,正在通過敏銳的觸角為讀者奉獻出充滿時代魅力的中國形象?!?
要打造中國的國家形象,首先必須理解文藝跟國家之間的關系。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何西來認為,文藝與國家形象之間的關系,是民為邦本,即我們的文藝作品能否反映人民群眾的甘甜和疾苦,能否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個人的名利之上。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油畫院院長、畫家楊飛云提出,中國的國家形象,不能偏離我們傳統的民族精神、民族審美氣質和民族自主精神,不能偏離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只有這樣的國家形象,才是中國的、長久的、強大的。
今天我們重塑中國人形象,就是要改變西方固有的陳舊的中國人形象,使西方人從過去的誤解、誤讀中走出來。沈陽師范大學教授何紹俊說,重塑的中國國家形象一定要反映中國文化的精髓,應該重新闡釋中國文化。我們對此要有自信心,因為一個強大的正在崛起的中國成為中國人形象的巨大背景,這與過去的環境有了天壤之別。
專家們強調,中國藝術家必須注意樹立全球化觀念,把國家形象的塑造置于全球化視野之中,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既要有地方性、民族性,又要具有全球性,要用外國受眾熟悉和樂于接受的藝術語言塑造中國形象。惟其如此,我們才不但能從比較的角度借鑒國外的某些文化資源,而且能夠建立起一條為國內外社會成員普遍認可的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對話與溝通的路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