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號800年海底不壞之謎待解
南海一號800年海底不壞之謎待解
南海一號800年海底不壞之謎待解
12月22日11時30分左右,深藏于海底800余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號」,在萬眾矚目下成功整體打撈出水。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為此努力了20年,其成功打撈開創了世界先例,也是中國水下考古的一個重大創新,標志著中國水下考古技術跨進世界先進行列。
對于文物來說,800多年意味著怎樣的價值?對于沉于海底的特殊環境來說,800多年的木船船體,以及船內物品保存完好又意味著什么?歷經20年的探測,終于從海底淤泥中發現,并成功打撈出水,這其中運用怎樣的先進打撈技術,打撈出來的沉船又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歷史?將打撈出的古沉船,置入專門為其建造的水晶宮博物館存放,這樣的創意又蘊含了怎樣的開發與保護理念?在為打撈中體現出來的「世界先例」、「重大創新」、「先進行列」而鼓舞之后,人們也不能不思考,「南海一號」的綜合價值點應該如何盤點?這些價值又該如何科學開發?
有專家為「南海一號」概括出6大看點,其中「第一艘完整古沉船」,體現的是「南海一號」的文物價值;「可能找到水浮指南針」、「800年海底不壞之謎」、「平頭船能否遠洋航行」、「船尾神秘黑洞」都具有極高的古代科技研究價值;「沉船何處來、何處去」,可進一步揭示8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珍貴史料……當然,對于陽江當地來說,「南海一號」為陽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這種知名度的潛在效應不可低估。從直接價值來看,「南海一號」進入水晶宮博物館之后,作為人文景觀的經濟開發,前景更是誘人。
「南海一號」價值的多元性,決定著其未來價值開發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歸根到底,還是「學術文化價值」與「經濟利益價值」到底誰先誰后的問題,是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如何統一的問題。前者,取決于「南海一號」的文物級別如何確定;后者,取決于政府把文化資源進行商務開發的理念與境界。
文物為現代人服務是必要的,但問題是如何服務。類似「南海一號」這樣的驚世文物,如果在開發利用上沒有一個系統、科學的解決之道,必將愧對祖先的這筆文化遺產,愧對全國公眾殷殷期待的目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