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街”如何走出“冷局”?
“古董街”如何走出“冷局”?
“古董街”如何走出“冷局”?
中山的城市定位與廣州、香港不同,但古董街同樣可以闖出一片天地。其目標受眾應該擴大到整個廣東省甚至華南地區。其商品構成最好能反映中山地域特色,與本市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如主打古董家具、燈飾等。當特色古董商品的品牌形成以后,就會形成資源的聚集效應,大大擴展客源和客戶。
敬告:本文版權歸中山網所有,轉載時請注明出處,必須保留網站名稱、網址、作者等信息,不得隨意刪改文章任何內容,我社將保留法律追究權利。 Http://www.zsnews.cn
被稱為“古董街”的中山傳統文化藝術大街人流稀少,商家難以為繼,甚至很多商鋪關門謝客(見《中山日報》1月10日報道)。據了解,該古董一條街是收藏專家敖先生適逢舊街改造,召集一些古董收藏愛好者集中開店而慢慢形成的,然而兩年過去了,古董街并沒有像敖先生希望的那樣發展起來,更談不上交流傳統文化藝術。
中國的文化傳統源遠流長,文化蘊含在生活中,也蘊含在各種物品中。文物的民間收藏由于其主體的廣泛性和交流的頻繁性,成為文化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中國的民間文物收藏十分活躍,表現之一就是全國各地很多城市逐漸形成的“文物一條街”、“古董街”等等。
中山市形成的“古董街”之所以門庭冷落,宣傳不足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筆者認為還有以下因素:其一,“古董”與其他商品不同,它不僅具有商業意義,而且具有巨大的文化意義,政府在文物一條街形成的過程中,應該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具體來說,可給商家提供稅收的優惠,在加大宣傳的同時,將中山的當地文化宣傳融入其中,使之成為本市的又一文化亮點。其二是古董街的商品沒有形成“集群效應”和本地特色,沒有主打的文化古董商品,很難在公眾心目中留下印象,在與其他城市古董市場的競爭中也很難取勝。
香港的經驗就很值得我們借鑒,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重視文化的培育和發展,香港的三條古董街是全球著名的古董集散地與交易中心,每年在香港舉行的古董拍賣會,都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游客前來競標,是香港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香港古董街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藏品的國際化和政府的大力扶持,這是與其城市的定位密不可分的。再看看廣州的古董街,其成功的經驗卻源于其專業化和面向全國的做法,廣州的兩條古董街主要以銷售陶瓷玉石為主,古董街的商戶原來是廣州人的天下,但隨著文物生意的壯大,全國各地的工藝品和文物豐產地的商流,成為了這里的新主人。位處荔灣區的古董街,同時成為最具老西關風情特色的旅游景點之一。
中山的城市定位與廣州、香港不同,但古董街同樣可以闖出一片天地。由于古董特殊的商品屬性,古董街面對的顧客如果只限于中山,難免會產生客源稀缺的情況,所以目標受眾應該擴大到整個廣東省甚至華南地區。另外,古董店的商品構成最好能反映中山的地域特色,與本市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如主打古董家具、燈飾等。當特色古董商品的品牌形成以后,就會形成資源的聚集效應,大大擴展客源和客戶。作為商家要加強同行業聯合,共同宣傳并爭取政府支持;另一方面政府應該更積極地介入古董街的建設,目標是將其作為弘揚中山文化和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永久地保存下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