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骨雄奇
鐵骨雄奇
鐵骨雄奇
還是1999年,鄭州畫院在鄭州美術館為姚伯齊舉辦個人畫展,因我們是四十多年的好朋友,我和夫人特意從武漢趕去祝賀與觀賞。進入展廳,那巨幅焦墨三峽。鐵骨錚錚,氣勢雄奇,令人震撼。展覽中及研討會上,好評如潮。姚伯齊長期的辛勤努力,終于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記不得是何年何月,姚伯齊興致勃勃地到了我的畫室,將他主攻“焦墨三峽”的想法征求我的意見,我當時亦是直說:老兄選擇了兩個難題。一是焦墨硬碰硬,沒有半點輔助手段,不到一定的功力很難站住;二是三峽的雄奇就是用電影、電視去表現都難度很大,想通過有限的畫面再現,實在太難了,何況歷代名家畫三峽的太多了。姚伯齊是條硬漢子,他想要干的事,十二匹馬也拉不回,他終于走上了“焦墨三峽”的不歸路。三峽的氣勢、氣魄不是靠一山一石,而是那逼人的接連不斷懸崖峭壁給你的整體感受。這種感受只有在不斷地移動中,在俯、仰交替觀看中才能綜合完成。我們在激動中拍下了許多照片,回來一看卻不怎么激動,原因是將三峽的雄奇景觀分割成了許多局部。姚伯齊為了表現三峽那種雄偉氣勢的整體感受,自98年在北京中國畫研究院展出以后,他采用了大畫面,大到幾張以至幾十張八尺宣相連的宏篇巨作。這樣,他就可以不慌不忙地像攝像機一樣移動 “視點”,將三峽雄奇的整體呈現在觀者的面前。
我們知道,畫大畫是難度極大的,難就難在于整體的控制。在大畫中,既要大的有氣勢,又要有耐看的、實在的細節。空泛了不行,瑣碎了也不行。經過反復摸索,姚伯齊終于掌握了畫大畫的本領從容不迫,舉重若輕,創作了讓人動心、動情的《峽口》、《西陵春秋》、《夔門天下雄》、《魂系三峽》和《三峽魂》一系列巨作。三峽的雄奇不在“形”,而在“骨”,那巍然屹立、堅硬挺拔的巖石和山岳,正是“骨”之所在。姚伯齊創作了一種硬朗朗的焦墨陣線,這種陣線,是由疏密有致、自由有度、焦枯有韻的一些特有“符號”排列組合的。他那雄強、凝重、層層疊疊而又非常蒼老的焦墨筆陣,將三峽的“骨”表現得入木三分。
姚伯齊在開始創作三峽時,曾三番五次地去三峽,深入地去感受、體察、研究。“天道酬勤”,“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終于將三峽的丘壑轉化為胸中的“意象”,轉化成了手中獨有規律的“符號”。這種“轉化”,是姚伯齊成功的關鍵。這種“轉化”,讓他完成了一次重大飛躍,將生活升華為藝術。只有這時,他那鏗鏘有聲的焦墨筆畫才能與三峽的精魂融為一體,才會構成逼人的氣勢,激揚的境界,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畫如其人。姚伯齊年輕時經歷過坎坷人生。在長期深入生活的勞累中,也受到病痛的折磨。然而,他總是充滿信心,堅毅向前。在藝術上拼著生命,傾泄著心血。他不畏艱難地選擇了“三峽”,選擇了“焦墨”,最終創造、完成了獨樹一幟的“焦墨三峽”的奇跡,這是他人格力量的顯示。那鐵骨般的焦墨,既表現了山川的雄奇,也是作者自身的頑強精神——硬漢子精神的體現。
2004年11月6日 于武昌
聶干因:著名畫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