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丘壑 筆底雷聲
紙上丘壑 筆底雷聲
紙上丘壑 筆底雷聲
寫三峽的人不少,多著眼于風光之壯麗、奇偉。為表現這種壯麗、奇偉,畫家們努力尋找自己的語言,而且確也取得了各有個性的成就。但是像姚伯齊先生的以《魂系三峽》為代表的這些作品,以堅勁的震撼力使我抨抨心動,久久不能平靜,卻還是第一次。這些山水畫的面目是全新的,然而其藝術語言又是很明顯地從傳統中化出的,整個畫面以充滿金石氣的焦墨點畫完成,無皴無擦,一筆一筆以至千萬筆,構成渾然一體的繪畫形象,堅實、勁健,雄強、渾穆,給人這樣一種感覺;想從上面敲擊一塊,卻敲不下來,硬要敲擊,可能虎口就要震破流血……
張仃先生很贊賞姚伯齊這些畫,說他“獨辟新界”,確屬實評。新中國建立以來,山水畫和其他畫種一樣,有很大發展,除了傳統皴法的發揚外,還有人將傳統沒骨法與西方塊面表現法結合,創造了許多新技法,使古老的山水畫出現了許多新面目。但也應該承認;近年來,既講求骨法用筆又能在藝術境界上有新突破的卻委實不多。這說明這種突破確有很大難度。伯齊近期的一批山水畫,恰顯示出他在藝術表現上的充分繼承和極有審美效果的突破。
回頭來看,伯齊作為山水畫家,在積累生活感受和磨礪表現技法上,一貫是如苦行僧般地下著功夫的。他尋訪過許多名山大川,三峽則是他的生活基地,既因便利,也因情篤,20余年來他去三峽不下20次。早期的作品雖也出現過拘于自然景象的真實,但仍能讓人感受到他一心要寫胸臆、寫感受并力求有自己藝術特色的艱苦追求,而在藝術見識,審美修養上,又特別注意不斷充實提高。或許正是基于這種豎毅與執著,在表現方式上他偏愛焦墨和點畫。點畫原本是國畫造型的基本手法。傳統的經驗是,若全用它進行藝術表現,畫面難免單調。然而事實證明,當伯齊的一點一畫以刻刀般的用筆“刻”在畫面上并與胸中丘壑結合時,它卻變成了格力雄強、氣象萬千、具有強大沖擊力的藝術形象,使人深深感到非有這種筆墨不能臻此效果。和10年前比、我認為他的畫更進到一重境界了:借自然山川,寫平生襟懷。畫面上千萬筆凝成的不只是郁郁蔥蔥、蒼蒼莽莽的景象,更是激激昴昴的深情、濃濃烈烈的感受。他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雖我寫山川,實借山川寫我。如此,畫面上流蕩的是一顆物我兩忘、自由馳騁的藝術心靈了。
走近他的畫,感受的是山川的氣象、氣勢、氣概、氣魄,巍巍峨峨,浩浩淼淼,大氣彌漫,壯氣逼人??吹剿莿萑鐢蒯斀罔F的點畫,我仿佛聽到了疾風暴雨似的點擊聲,聽到千軍萬馬沖鋒陷陣的戰鼓聲,幾乎透不過氣來。只緣這是激情之筆,心血之筆,是拼著生命的豪情寫出的,雖千萬筆,無一處散亂,無一筆松懈,是獨辟蹊徑的創造,是對傳統精神的深切理解和以古開新的繼承。
我一直以為書法的點線運動,是民族宇宙意識的體現。古代中國畫就是在這一意義上從書法汲取營養獲得技法的審美效果的。伯齊借三峽的精魂,以點線的審美效應,創造了時代的新山水畫。山水畫的美學傳統和藝術價值,正在于寫心言志,他把握了這一基本點,他的畫是心靈的壯麗樂章,非心有感受,筆有功夫不能至此。
他還有以純粹的焦墨點畫組成的抽象畫“山魂”系列,似山石卻不只是山石,無山石之自然真實,卻具山石的品格,得山石的精靈,分明是借山石之堅質表現主體的一種精神,亦震撼心靈。我說它們是抽象畫又不是抽象畫。伯齊的山水畫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至少有以下幾條原因:一、極為坎坷的人生經歷,為他原本平實誠樸的性格添加了勇毅和深沉,從而使他的畫于奇拔中顯出平實的感覺。 二、在汲取深厚豐富的藝術營養時,他特別注意對傳統藝術精神本質的理解和把握,這又與他心態平和,經見廣博,思路開放有關。 三、長期以來,他似拼命三郎般刻苦努力,百折不回,雖疾病纏身也仍堅持,終于大幅度跨越,達到現在的境界:自然之景象化為胸中丘壑。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寫主體的精神氣質、寫得那么自然,那么充溢,那么深厚,那么熱情洋溢……,站在姚伯齊畫作前,我仿佛置身于千山競秀、萬壑爭流的勃勃生機中,又仿佛聽到了作者筆下充滿生命激情的點擊……
2003年2月6日 于武昌
陳方既:著名美學理論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