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農村進城 徐冰“中國當代藝術假大空”
從美國農村進城 徐冰“中國當代藝術假大空”
從美國農村進城 徐冰“中國當代藝術假大空”
時間:2008-01-14 00:00:00 來源:外灘畫報
名家
>從美國農村進城 徐冰“中國當代藝術假大空”
 |
2007年,藝術家徐冰的新作品《地書》在紐約MOMA展出。從上世紀90年代的《天書》開始,徐冰一直用漢字來顛覆各種形式的文化,并成為最早一批在美國成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近日,有傳聞稱,他將在中央美術學院擔任要職。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徐冰對此保持沉默。他認為,在中國當代藝術中很難看到真正有創造性的東西,當代藝術“危險無處不在”。
上世紀70年代末,徐冰還是一名中央美院版畫系的學生,住在一棟宿舍樓的618寢室。高名潞、周彥、舒群等人常在對面的616寢室開會;這些人是“85美術運動”的弄潮兒。和對門的同學相比,徐冰自稱迂腐,“當‘星星畫派’在美術館墻外做展覽時,我還在畫石膏呢”。徐冰清楚地記得,當他第一次在高名潞家見到舒群時,舒群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現代藝術不可能在學院里。”這句話一下子就把徐冰弄懵了。那時,徐冰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現代藝術。如今,他已是西方世界中最有號召力、最受關注的中國藝術家之一。
1990年,徐冰憑借4000多個連商務印書館老編輯都看不懂的“天書”走進了西方美術館;2004年,他憑借反映“9·11”題材的《何處惹塵埃》獲得當今世界藝術界最大的獎項—“Artes Mundi獎”。
《天書》、《新英語書法》和《地書》是徐冰最看重的作品。《天書》完成于1991年,用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但沒有一個字能讓人看懂。這對于賴以用漢字來表達的東方人來說是個嘲諷。當年美院的老師們對徐冰的改變痛心疾首—那名又紅又專、很有希望的好學生“不務正業”了。然而,徐冰只是一心想做完全不同于說教式的藝術。
自從1988年在北京第一次展覽后,《天書》直到去年11月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館,才再度現身國內。但《天書》回歸只能代表1990年代以前的徐冰,1990年代之后,徐冰雖然依然戴副眼鏡,聲音不高,語速不快,但創作卻開始放下架勢,平易近人。1999年,徐冰嬉耍英文,創作了新英文書法—看起來像中國字的英文。他還創造了一套有方塊字與英文對照的學習字帖和基本用具,開辦了新英文書法的學習班。如今,在華盛頓的很多人家里都有這一套用具。就連很多餐館的招牌也用這種“書法”。
2007年,徐冰用《地書》實現了自我的再一次顛覆。這次的作品整合起來,無異于一本圖片書,書中十幾個圖標講了一個特別簡單的故事某人打車不成,正在懊惱,時間緊迫之際,一輛出租車正巧駛來,某人終于打到了車,滿心歡喜。這是一組很淺顯的圖片故事,連孩子都能讀懂。而這些圖標正是藝術家徐冰的新作。去年6月至9月,《地書》在紐約MOMA展出。展廳現場,參觀者只要在電腦鍵盤上敲入英文句子,電腦會立刻把句子轉譯成圖標。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