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新世界:當代日本視覺文化展最近從北京798移師廣東美術館。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此次展覽是近年來中國最大型的日本當代藝術展。參展藝術家共36人,藝術家的年齡跨度很大,從5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到70后的藝術家都囊括其中,因此透過展覽也可以窺見日本當代藝術的縱向發(fā)展情況。展覽中還包括了由廣東藝術家陳紹雄、韓國藝術家金泓錫和日本藝術家小沢剛合作的作品。展覽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藝術展,還包括設計、藝術、影像、漫畫等多種視覺文化,展現(xiàn)了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觀念,藝術家以新科技、想象力和卡通漫畫,構建了一個美麗新世界。《美麗新世界》分為三個主題:美麗的現(xiàn)實世界、新媒體世界和世界末日和未來世界。
科技的發(fā)展是人類走向現(xiàn)代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原因,但同時帶來了各種困惑。從歷史上來看,不少藝術評論家對工業(yè)和新科技的態(tài)度是抵抗的。熟知藝術史的人都會知道,攝影術發(fā)明的最初一段時間里,很多上層知識分子對攝影的態(tài)度并不友好,其中以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最為典型。他認為對對象不做藝術加工的自然主義畫家已經是“妖魔”了,更何況是攝影這個可以快速成像的現(xiàn)代機械,在他的《1895年的沙龍:現(xiàn)代公眾與攝影術》中,更是指控攝影將會在不久毀掉藝術。結果我們都有目共睹,后來攝影特性逐漸被認識并找到了自身發(fā)展的方向。這個例子只想說明,每個時代的新科技都會給人們帶來一種現(xiàn)代性的憂慮,平衡新科技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沖突的重任常是落在藝術家身上。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日本藝術家相當成功。眾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開始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今天雖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日本已經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在智能科技上更是進入世界領先的位置。此次展覽日本科學未來館展示了他們制作的機器人,反映了日本一種流行文化:hobby robot culture(愛好機器人文化)。這些機器人在他們眼中并不是什么“新科技產品”,而是一種大眾玩具,不少日本人喜歡以DIY的形式制作機器人,新科技的成果已經轉變?yōu)楦鞣N各樣的日常用品滲透大眾生活,過程中體現(xiàn)了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在日本當代藝術的語境中,除了高科技的介入,我們更無法忽視漫畫和動畫里描繪的機器人所誘發(fā)的想象力。藝術家Yanobe Kenji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作品包含了天馬行空般的旺盛的想象力。他在作品介紹中,直言自己在一所托兒所的廢墟中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洋娃娃和一張畫著太陽的臉,從而受到的啟發(fā),創(chuàng)造了一個Standa(斯坦達)巨人娃娃,它是在核爆受害者中間站立起來的,暗示著“再生”,此后Yanobe Kenji創(chuàng)作了更多的機器娃娃角色,講述更多機器娃娃的故事。這樣的作品同樣包含了作者對科技帶了的危險和未知事物產生的憂慮。
在展覽中許多藝術家的身份也是多樣的,不同的專業(yè)背景也帶來了不同領域的新想象。押井守是一位聲譽卓著的電影導演,他的作品《東京掃描儀》運用航拍和后期無縫剪接技術,從俯瞰角度展現(xiàn)了東京,融合聲效和各種虛擬元素,使觀者對東京產生奇特的空間感受。在美國工作的池田亮司,一直被認為是日本試驗音樂的著名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data.tron》試圖通過精密入微地按像素控制著圖像,羅列出數(shù)字和線條,明顯的我們難以閱讀他的作品,因為這些序列模式并不在我們的認知范圍,由此帶來一種迥于日常的聲音和視覺體驗。
盡管策展人強調此次展覽想向公眾說明,日本不是只有卡通和漫畫,但展覽中很多作品無不顯示出卡通和漫畫的影響,我們難以想象一件完全不受卡通和漫畫影響的日本當代藝術作品是如何一個面貌。動漫文化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都已經被熱烈討論過。在中國,生長在城市的80后,卡通和漫畫幾乎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說動漫文化是日本年輕人的親媽,可以說,動漫文化就是中國80后的奶媽,在80后而言漫畫和卡通顯得尤其親切。在國內廣受關注的卡通一代,漫畫一代和80后的藝術可以說都與日本的動漫文化有著內在的關聯(lián)。在此次的展覽中,日本藝術家展現(xiàn)出來的各種與動漫文化相關的作品,超越了我們平面的視覺經驗,使觀眾各項感官完全浸泡在一種動漫語境當中,畢竟是親媽的奶哺育出來的,對觀眾的文化穿透力自然是更加深刻。西山美なコ的《無題》是一個粉紅色的浮雕,是日本“可愛文化”的典型作品,紋樣母題的層疊,和兩旁墻面的粉紅色明暗印花配合,創(chuàng)造了空間中錯綜復雜的粉色反射效果,深得少女觀眾的喜愛。
總體而言,此次展覽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日本藝術家在全球化現(xiàn)狀下,對自身生活環(huán)境的思考,然而形式卻是充滿趣味和娛樂化的。也許當我們考慮科技的發(fā)展如何協(xié)調與自然和人類的關系之時,從日本的當代藝術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fā)。新科技既可以給人們帶來想象力同時也使人們產生許多的憂慮,在此過程中,藝術品總是最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反映現(xiàn)實的事物。
日本藝術家構建的美麗新世界
日本藝術家構建的美麗新世界
日本藝術家構建的美麗新世界
美麗新世界:當代日本視覺文化展最近從北京798移師廣東美術館。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此次展覽是近年來中國最大型的日本當代藝術展。參展藝術家共36人,藝術家的年齡跨度很大,從5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到70后的藝術家都囊括其中,因此透過展覽也可以窺見日本當代藝術的縱向發(fā)展情況。展覽中還包括了由廣東藝術家陳紹雄、韓國藝術家金泓錫和日本藝術家小沢剛合作的作品。展覽并不是一個單純的藝術展,還包括設計、藝術、影像、漫畫等多種視覺文化,展現(xiàn)了日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觀念,藝術家以新科技、想象力和卡通漫畫,構建了一個美麗新世界。《美麗新世界》分為三個主題:美麗的現(xiàn)實世界、新媒體世界和世界末日和未來世界。
科技的發(fā)展是人類走向現(xiàn)代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原因,但同時帶來了各種困惑。從歷史上來看,不少藝術評論家對工業(yè)和新科技的態(tài)度是抵抗的。熟知藝術史的人都會知道,攝影術發(fā)明的最初一段時間里,很多上層知識分子對攝影的態(tài)度并不友好,其中以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最為典型。他認為對對象不做藝術加工的自然主義畫家已經是“妖魔”了,更何況是攝影這個可以快速成像的現(xiàn)代機械,在他的《1895年的沙龍:現(xiàn)代公眾與攝影術》中,更是指控攝影將會在不久毀掉藝術。結果我們都有目共睹,后來攝影特性逐漸被認識并找到了自身發(fā)展的方向。這個例子只想說明,每個時代的新科技都會給人們帶來一種現(xiàn)代性的憂慮,平衡新科技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沖突的重任常是落在藝術家身上。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日本藝術家相當成功。眾所周知,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開始全面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今天雖然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日本已經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在智能科技上更是進入世界領先的位置。此次展覽日本科學未來館展示了他們制作的機器人,反映了日本一種流行文化:hobby robot culture(愛好機器人文化)。這些機器人在他們眼中并不是什么“新科技產品”,而是一種大眾玩具,不少日本人喜歡以DIY的形式制作機器人,新科技的成果已經轉變?yōu)楦鞣N各樣的日常用品滲透大眾生活,過程中體現(xiàn)了人與機器人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在日本當代藝術的語境中,除了高科技的介入,我們更無法忽視漫畫和動畫里描繪的機器人所誘發(fā)的想象力。藝術家Yanobe Kenji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作品包含了天馬行空般的旺盛的想象力。他在作品介紹中,直言自己在一所托兒所的廢墟中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洋娃娃和一張畫著太陽的臉,從而受到的啟發(fā),創(chuàng)造了一個Standa(斯坦達)巨人娃娃,它是在核爆受害者中間站立起來的,暗示著“再生”,此后Yanobe Kenji創(chuàng)作了更多的機器娃娃角色,講述更多機器娃娃的故事。這樣的作品同樣包含了作者對科技帶了的危險和未知事物產生的憂慮。
在展覽中許多藝術家的身份也是多樣的,不同的專業(yè)背景也帶來了不同領域的新想象。押井守是一位聲譽卓著的電影導演,他的作品《東京掃描儀》運用航拍和后期無縫剪接技術,從俯瞰角度展現(xiàn)了東京,融合聲效和各種虛擬元素,使觀者對東京產生奇特的空間感受。在美國工作的池田亮司,一直被認為是日本試驗音樂的著名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data.tron》試圖通過精密入微地按像素控制著圖像,羅列出數(shù)字和線條,明顯的我們難以閱讀他的作品,因為這些序列模式并不在我們的認知范圍,由此帶來一種迥于日常的聲音和視覺體驗。
盡管策展人強調此次展覽想向公眾說明,日本不是只有卡通和漫畫,但展覽中很多作品無不顯示出卡通和漫畫的影響,我們難以想象一件完全不受卡通和漫畫影響的日本當代藝術作品是如何一個面貌。動漫文化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國家,都已經被熱烈討論過。在中國,生長在城市的80后,卡通和漫畫幾乎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說動漫文化是日本年輕人的親媽,可以說,動漫文化就是中國80后的奶媽,在80后而言漫畫和卡通顯得尤其親切。在國內廣受關注的卡通一代,漫畫一代和80后的藝術可以說都與日本的動漫文化有著內在的關聯(lián)。在此次的展覽中,日本藝術家展現(xiàn)出來的各種與動漫文化相關的作品,超越了我們平面的視覺經驗,使觀眾各項感官完全浸泡在一種動漫語境當中,畢竟是親媽的奶哺育出來的,對觀眾的文化穿透力自然是更加深刻。西山美なコ的《無題》是一個粉紅色的浮雕,是日本“可愛文化”的典型作品,紋樣母題的層疊,和兩旁墻面的粉紅色明暗印花配合,創(chuàng)造了空間中錯綜復雜的粉色反射效果,深得少女觀眾的喜愛。
總體而言,此次展覽的作品大多反映了日本藝術家在全球化現(xiàn)狀下,對自身生活環(huán)境的思考,然而形式卻是充滿趣味和娛樂化的。也許當我們考慮科技的發(fā)展如何協(xié)調與自然和人類的關系之時,從日本的當代藝術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fā)。新科技既可以給人們帶來想象力同時也使人們產生許多的憂慮,在此過程中,藝術品總是最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反映現(xiàn)實的事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