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地處北緯40度,東經92度,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之重要地標,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公元4世紀開始,隨著佛教東傳與興盛,敦煌連續開窟造像,千年不斷,形成了中國佛教藝術的輝煌寶藏。
敦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多次向世人展示它的無窮魅力,在國內外共展出了六十多次。1949年之后共來京展覽八次,其中1951、1955、1959、1961年都是在故宮里展覽,直到1996、2000、2003年之后的再次來京,之間的三十多年間都不曾在北京露面。這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是由中國美術館和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據范迪安館長介紹:“這是敦煌來京展覽中,規模最大的、展品最多的一次。”這次作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
精品中精品
“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展品絕大部分來自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魏晉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的作品,計有精美復原洞窟10個、敦煌彩塑復制品13尊、敦煌壁畫臨本120幅、敦煌彩塑真品9尊、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真跡10件、敦煌花磚10件。
這次帶來的臨品是選自于敦煌研究院的二千多件中的一百多幅,這些壁畫作品是每個歷史時代的藝術精華,同時,這些臨本也是院藏中的臨摹精品,可以說這些展示在大家面前的藝術品是精品中精品。
六十多件展品的首次露面
敦煌石窟壁畫臨摹品120幅,將近60幅作品是第一次離開敦煌研究院臨品庫房,也是第一次展出。譬如說,李浴先生臨摹的《降魔變》等兩幅作品都是首次露面。
從題材內容上看,有佛經故事、佛像、飛天、伎樂天、供養人、藻井。其中不乏鴻篇巨制,如《帝王圖》、《張騫出使西域》、《都督夫人禮佛圖》、《張議潮出行圖》、《宋國夫人出行圖》、《千手千眼觀音》都是長達數米的完整的壁畫臨品。
藏經洞出土的真跡
位于古絲綢之路河西走廊的莫高窟諸多洞窟中,最為馳名的首推藏經洞——第17窟,藏經洞是于1900年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圓箓)發現之后,洞內的五萬多件藏品,一批批價值連城、堪稱國寶的絹畫、麻布畫、木版畫、經文以及各種文字的手寫本,均被流失到了海外。據統計,約有5/4的作品流失了,還只有1/5 的留存在國內,其中完整的在敦煌的只有三百多件。
這次展覽帶來了出土文獻真跡10件,其中八件屬于國家一級文物。其中一份北宋年間手書的“酒帳單”,縱33.5厘米,橫118厘米,屬國家一級文物,頭、尾皆殘,存49行。紙張接縫處,鈐有“歸義軍節度使新鑄印”長方朱文印。研究者認為酒帳立于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反映了敦煌當時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具有重要價值。原紙割裂為二,前11行藏敦煌研究院,后截由日本青山慶示先生收藏,1997年捐贈敦煌研究院。這些作品不僅是歷史實物,也是中國古代書法的重要遺存。
中國美術館與敦煌一次暌違已久的約會,是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美術館向偉大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次歷史性的精神追溯,也將為全球矚目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祈福,為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祈福。
最大規模的敦煌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最大規模的敦煌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最大規模的敦煌藝術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敦煌,地處北緯40度,東經92度,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之重要地標,地理位置十分特殊,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公元4世紀開始,隨著佛教東傳與興盛,敦煌連續開窟造像,千年不斷,形成了中國佛教藝術的輝煌寶藏。
敦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多次向世人展示它的無窮魅力,在國內外共展出了六十多次。1949年之后共來京展覽八次,其中1951、1955、1959、1961年都是在故宮里展覽,直到1996、2000、2003年之后的再次來京,之間的三十多年間都不曾在北京露面。這次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是由中國美術館和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據范迪安館長介紹:“這是敦煌來京展覽中,規模最大的、展品最多的一次。”這次作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
精品中精品
“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展品絕大部分來自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魏晉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的作品,計有精美復原洞窟10個、敦煌彩塑復制品13尊、敦煌壁畫臨本120幅、敦煌彩塑真品9尊、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真跡10件、敦煌花磚10件。
這次帶來的臨品是選自于敦煌研究院的二千多件中的一百多幅,這些壁畫作品是每個歷史時代的藝術精華,同時,這些臨本也是院藏中的臨摹精品,可以說這些展示在大家面前的藝術品是精品中精品。
六十多件展品的首次露面
敦煌石窟壁畫臨摹品120幅,將近60幅作品是第一次離開敦煌研究院臨品庫房,也是第一次展出。譬如說,李浴先生臨摹的《降魔變》等兩幅作品都是首次露面。
從題材內容上看,有佛經故事、佛像、飛天、伎樂天、供養人、藻井。其中不乏鴻篇巨制,如《帝王圖》、《張騫出使西域》、《都督夫人禮佛圖》、《張議潮出行圖》、《宋國夫人出行圖》、《千手千眼觀音》都是長達數米的完整的壁畫臨品。
藏經洞出土的真跡
位于古絲綢之路河西走廊的莫高窟諸多洞窟中,最為馳名的首推藏經洞——第17窟,藏經洞是于1900年被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圓箓)發現之后,洞內的五萬多件藏品,一批批價值連城、堪稱國寶的絹畫、麻布畫、木版畫、經文以及各種文字的手寫本,均被流失到了海外。據統計,約有5/4的作品流失了,還只有1/5 的留存在國內,其中完整的在敦煌的只有三百多件。
這次展覽帶來了出土文獻真跡10件,其中八件屬于國家一級文物。其中一份北宋年間手書的“酒帳單”,縱33.5厘米,橫118厘米,屬國家一級文物,頭、尾皆殘,存49行。紙張接縫處,鈐有“歸義軍節度使新鑄印”長方朱文印。研究者認為酒帳立于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反映了敦煌當時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具有重要價值。原紙割裂為二,前11行藏敦煌研究院,后截由日本青山慶示先生收藏,1997年捐贈敦煌研究院。這些作品不僅是歷史實物,也是中國古代書法的重要遺存。
中國美術館與敦煌一次暌違已久的約會,是中國美術館作為國家美術館向偉大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次歷史性的精神追溯,也將為全球矚目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祈福,為中華民族和世界人民祈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