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周末假日,一個展示傳統民間藝術的私人博物館都會吸引不少北京市民光顧。在這里,人們能找到不少幾乎已經消失了的老北京民間游戲——拍三角、跳皮筋、耍羊拐、踢毽子等等。
這家“胡同張老北京民間藝術館”的創始人名叫張毓雋。由于十分懷念兒時胡同里那種親切、質樸的生活,張毓雋便有了這個將老北京人吃、喝、玩、樂濃縮到博物館里的創意。
近幾年,北京私人博物館熱潮逐漸升溫,它們表達著創辦者不同的文化主張,同時也以各自的方式為現代社會保留著一份傳統記憶。
北京崔永平皮影藝術博物館于2004年4月22日正式開館,那些在大眾視線中幾乎絕跡了的皮影戲形象,在此地成了主角。人們從這里看到兩千多年前皮影戲的發明創造過程和500多個栩栩如生的皮影頭像。
皮影戲是通過投影在幕布上的偶人,配合說唱和彈奏等進行“動畫表演”,產生舞臺戲劇效果的民間藝術形式。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
在老北京人氣興旺的大柵欄、天橋、琉璃廠等商業、娛樂區,皮影戲在漫長的歲月中曾帶給普通百姓特別是孩子們無限歡樂。但隨著城市歷史的變遷,皮影戲和很多民間工藝一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皮影戲是13世紀中國人打動西方人的藝術,但現在它正面臨失傳的境地。”曾擔任北京皮影劇團藝術室主任的崔永平說。他希望用自己的博物館為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創建一個生存與傳承的空間。
和崔永平的想法一樣,白明的“睦明唐瓷片標本博物館”也在表達著一種對城市化中愈發淡然的古文明的焦慮。
“任何一個社會在經歷一個高速發展階段后,必然要往回看,看看曾經歷過的與眾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八年前,白明和兩個朋友組建起了睦明唐古瓷標本博物館,藏品是他20年來從北京街頭收集到的六萬片碎瓷。
白明將他的瓷片按照年代排列,從原始社會一直到民國初年,拼接出一部瓷器文明史。他對記者說:“很多人認為碎瓷沒有價值,但這些碎片保留著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基因,如果我們不知道珍惜,多年以后我們的后代撿都撿不到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