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書畫熔一爐
詩文書畫熔一爐
詩文書畫熔一爐
海派畫家賀乃武的作品,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就是善于把西方工筆與國畫寫意相溶合,潑墨雄渾,人物造型豁達飄逸;而且賀先生還善于把每幅畫都配上詩作,加之富有氣度的書法,這種將多種藝術熔為一爐的表現手法,讓人感到一種全方位享受藝術之快。
賀乃武1945年出生于上海一個書香家庭,從小受到藝術的熏陶和教誨。上世紀六十年代師從著名畫家謝公展、朱文候、之高足、謝鈞千等老先生,在傳統文人畫的開拓創新上求索多年,使他的畫技功底雄厚,特別是傳統山水和花鳥作法上有獨到功夫。但在賀乃武創作山水和花鳥畫大顯身手之時,“文革”的浪潮迫使他轉為研究西畫和雕塑藝術。他曾與國內著名畫家高山、董辰生大師赴河南蘭考參加《焦裕祿》創作繪編工作,也參加過《收租院》群雕的復制。在這期間,曾創作出《當年的學員》,《爺爺的喜悅》等巨幅作品,在當時頗具影響。
“文革”結束后,賀先生感受到拂面而來的春風,長期郁積在心頭的忿懣有不吐不快之感,于是,構思創作了《板橋歸鄉圖》。先生參考了較多的歷史資料,以西畫工筆造型,一掃歷代畫家對板橋的勾像都以前一騎驢老者,后一挑擔擔夫難辨面容在風雨中前行的套路,而化重力在板橋人物的面部上下功夫,將板橋的雙目畫得明亮無比,顯示明察秋毫;忿恨與無奈的表情交織在面部,胸中似有怒火中燒。孤獨無助地牽著毛驢走在衰草的鄉間路上,而驢背上馱的是兩只簡陋的書箱,風吹動長衫,吹亂了頭發,顯示兩袖清風;天上烏云密布,一技濃濕的墨竹斜在畫面右上角,并采用板橋原詩作為款頭:“烏紗擲去不為官,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此幅作品構圖、題識渾然一體,久讀耐看,不久就被香港一家藝術公司收藏。
從此后,賀先生感悟到藝術要達到深厚,能讓觀眾和讀者接受,不能以單一手法。他每創作一幅作品,除了精心地構圖畫面,還潛心地構思創作詩詞美文,以求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觀賞者得到全方位美的享受。
2000年,北京組辦大型書畫展《祖國萬歲》,賀先生作為全國50位特邀書畫家之一,以水墨《梅、蘭、竹、菊》四條屏作品參展,結果載譽京華。梅、蘭、竹、菊是歷代文人畫家的老題材,老題材要創作出令人贊賞的畫面來,實在難之又難。然而,賀先生除了構圖有創新,題識上也非常特別。他給每一條屏都作了一首匹配而又寓意深遠的詩作,觀賞者在條屏上不僅從畫面上得到美的享受,讀了題識上的詩句,更令人思緒萬千,情意綿綿。
2002年國際生態旅游年,聯合國授予上海城市可持續發展貢獻獎,組辦了《給地球一個機會》書畫藝術展,賀先生的作品《秋實滿園聞天籟》在上海展出,立即產生了很大的反響,參觀者不但贊賞構圖新穎,題識雋永耐讀,書法也別具一格。此幅作品被聯合國收藏并在收藏作品大型畫冊中刊出。
賀乃武先生治學嚴謹,不求聞達,是一位學者型的畫家,凡出手之作皆嘔心瀝血,力求突破,畫作構圖如此,題識詩作也如此。賀先生的題畫詩詞大多自度,詩風純正,對仗工麗,辭句樸實。讀他的畫作,不僅畫家喜歡,詩人喜歡,書法家也喜歡。
賀先生雖然公務繁忙,但創作不斷。前幾天,賀先生在他的簡陋畫室創作的《水墨下山虎》更是另一種追求的寫照。看了那只威猛的雄虎之后,再讀他的題詞,令人感慨:“一下山來方知誤,英雄好悔。望平川,滿目黃塵,何處青翠。村頭窺牛潛不怯,路邊防犬須夾尾,更殘陽衰草,禁不住,長嘯悲。風雨急,攜警雷,長堤斷,老樹摧,恨此身蓬飄,猛氣長歸。寧棄山林終老死,誓在中原逐鹿肥,情千里,再度興風時,顯神威。”最近應義烏市藝術界邀請,來義烏進行藝術交流作畫,他表示,繼續堅持詩書畫融一體的創作風格,要在義烏創作一些義烏人喜歡的作品,把自己的藝術精品奉獻給義烏人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