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倒水映蠟雕間
山倒水映蠟雕間
山倒水映蠟雕間
坐在藤椅上,葉興灼老人像抱著淘氣十足、惹人喜愛的孫女一樣,懷抱著他新近創作的一件作品——“深壑松泉”白蠟雕塑,不停地撫摸、翻看,臉上的皺紋因為微笑更加燦爛,慈祥的目光,也綻放出了歡樂的光芒。
雙鬢花白的葉興灼,今年八十三歲,出生于福州閩侯農村一個普通的生意人家,1954年畢業于東北財經學院,先后供職于北京中國土產公司、福建汀江水電站、永安火電廠、永安供電局,1985年從福建永安供電局退休。退休后,他十年如一日,精心鉆研和呵護白蠟雕塑這門晚年學成的技藝。即便已經年逾八旬,但每當提起白蠟雕塑,他總是那樣的興奮,那樣的執著。
“二十八歲那年,在一次學校組織的書法作品競賽中,我偶然獲得了競賽優秀獎。”從此,好學上進的他便愛上書畫藝術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年幼的葉興灼學到的只是關于書畫的一些皮毛知識,并沒有系統地學習有關雕塑的理論和技藝。但在后來的生活中,很多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偏不倚,在他的心里,又埋下了雕塑這門技藝的種子,并慢慢喜歡上它。由于社會和生活各方面因素的制約,葉興灼沒有實現成為一個雕塑藝術家的夢想。直到今天,他只能像父親一樣,做一個普普通通的民間手藝人。
沒有祖傳的技藝,沒有名師的指導,葉興灼只能靠自己慢慢地去摸索,尤其是退休后,他對雕塑藝術的追求,更是如饑似渴、如癡如醉。
1989年進入永安市老年大學后,時年已經65歲的葉興灼,無論是學書法,還是學為書法作品裱褙,或者學習花卉盆景制作,他都手腳靈俐,技藝不凡,引起了老師的注意,同學們對他的才藝更是贊賞有加。
從走進老年大學的那一天起,葉興灼血脈里就開始流淌著“藝術家族”的血液了。在老年大學,看到很多書畫作品、盆景雕塑有著一番驚人的技藝,他便暗下決心,一定要努力當好這個學生,把老師的技藝學到手。
“幸運的是,我碰到了三位好老師——國畫教師沈震偉、書法教師羅鐘和花卉盆景教師王金煙。”葉興灼說,通過這三位老師,他系統地學習了以前沒有學過的作畫、裱褙、盆景、雕塑理論知識,并得到他們的精心指導。
一次,市里組織一場大型花卉盆景展覽會,會場滿滿當當、整整齊齊地擺上了一盆盆景觀別致的盆景、雕塑。
“這些‘雕’出來的盆景,材料都是不顯眼的竹炭、貝殼等等。”一同參加展覽會的盆景老師王金煙告訴葉興灼,雕塑不在乎它使用什么樣的材料,更主要的是你如何去感受雕塑造型藝術那無窮的魅力。
隨后,深受啟發的他,虛心地向老師問道:“白蠟可以雕塑嗎?”
葉興灼默默地在自己的頭腦里思考著:“泥土可以雕,石頭也可以雕,我何不用白蠟來試試?” 于是,他跑到化工商店買來了2斤白蠟,回家后,一會兒煮、一會兒燒、一會兒捏地折騰了起來,開始進行他的蠟雕計劃。
就在葉興灼為如何把白蠟“雕”成作品犯愁的時候,他想到了一個物理現象:將煮沸的液體蠟,倒入冷水中,冷卻的蠟不就可以形成自由狀態?一次次地實驗,一次次地失敗,憑著自己的愛好和才藝,不到一周時間,他很快就得到了一個自己要找的、完整的“答案”,總結了一套“民間”蠟雕技藝。
于是,他一個人蹲坐在家里那一堆堆“雕”好的“產品”邊,一塊一塊地把它們拼起來,排成花卉圖案、拼出山川河流,用手捏不攏的就用電烙鐵處理,發現顏色單調,他就在白蠟里參和著顏料一起煮,“雕”出來的山水畫缺少裝飾,他便跑到商店買來了小貓小狗作點綴。幾天后,一座座造型別致的蠟雕塑作品展現在人們面前,栩栩如生,備受稱道。
如今,在葉興灼家那間二十平米大的房間里,展示著一百多盆各式各樣配以相應蠟臺、蠟座、盆飾、擺件的蠟雕作品。有“高山流水”、有“細雨蕩松山”、還有“清泉幽谷”、“嶺上歲月”、“高秋融金”、“青青原上草”……那景,那色,真可謂是可遇不可求啊!
瞧!那四周是山,懷抱著一潭春水,又濃又綠的景色,簡直是一幅寧靜的水墨畫;那里山清水秀,山圍繞著水,水倒映著山,美如蓬萊仙境,使你覺得似乎走進了畫卷;還有,峰巒秀拔,溪澗澄清;巍巍的山影倒映在水中,細蒙蒙,青黝黝,仿佛是一個琉璃世界,一個碧翠的夢境。這就是葉興灼晚年的蠟雕作品!
張一片風帆,凌千層碧浪,看不盡遙山疊翠,遠水澄清,瑰麗絕倫的山光水色,綺麗多姿的山川美景。在作品中,與其說葉興灼站在山水之間,不如說葉興灼屹立的形象就是青山綠水的化身。
有人問及他的作品,是否參加過展示展覽?是否獲過大獎?他總是輕描淡寫地回答:“我沒有想要出名,我只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民間手藝人。”就像看他的蠟雕作品一樣,葉興灼老人的這句話,讓人回味無窮,百聽不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