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情石刻的王兆法
鐘情石刻的王兆法
鐘情石刻的王兆法
時間:2008-01-10 00:00:00 來源:伊犁日報
名家
>鐘情石刻的王兆法
 |
天山網訊(通訊員武懷揚攝影報道)早在20年前,王兆法就已成名成家了。他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新疆兵團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先后完成了143幅絲綢之路石刻作品、176幅屯墾戍邊石刻作品,并在建軍60周年之際裝訂成冊。《“伊犁石”和王兆法的刻石藝術成就》一文先后被中央電視臺、新疆電視臺及多家報紙媒體報道和轉發。可以說,伊犁高嶺石的名氣是由王兆法一刀一刀刻出來的,因為王兆法刻石出了名,伊犁石也跟著出了名。
王兆法從1985年起潛心于美術、書法、篆刻藝術,目前已創作了1900余件(方)多種題材的書畫印作品。他對石刻情有獨鐘,人送雅號“王石頭”。他的作品曾多次參加全國和省區級展覽,有的還帶到日本展出。
王兆法一生刻石上千塊,僅三四十厘米的石塊拓片就有300余塊。將石頭鋸平、打磨,再進行創作、刻石、拓印,這一系列的石刻藝術陪伴了王兆法的大半生,他還刻了大量的篆刻印章、刻字、刻畫、浮雕和石雕等作品。
從王兆法的整個作品內容來看,他的作品主要有《絲綢之路古今生輝》、《屯墾戍邊》、《民族團結》、《十月革命》、《巴黎公社》等。其中許多作品愛憎分明,用歷史上屯墾戍邊的人物、事件來證實新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部分。他創作的《絲綢之路古今生輝》分絲路古道、絲路名人、神話故事、屯墾戍邊四部分。通過絲綢之路上的古建筑、河流、關口、天山、歷史名人、漢民族的神話故事和歷代屯墾戍邊的民族英雄等石刻作品,證實新疆各民族生活在祖國大家庭中的和諧與幸福。從他創作的《屯墾戍邊》作品中可以看到軍墾農場現代化的農業機械在收割小麥、水稻的豐收場面,可以看到軍墾戰士騎馬在邊境線上巡邏的畫面。《寓兵于農屯墾戍邊》中的幾十幅作品,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新疆、建設新疆、開發新疆、大演練、大比武、民族大團結等內容,充分反映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0多年來的豐功偉績和其建設新疆、穩定新疆的重要性。
王兆法的石刻作品從表現形式、藝術表現手法上看,其黑白處理、作品構圖和點、線、面的運用都技藝嫻熟、恰到好處。他創作的《鑒真東渡》石刻作品在日本、澳大利亞、中國臺灣、香港等地展出,并被海內外藝術館收藏。
王兆法的作品樸實無華,其石刻及篆刻作品著筆有力,錯落有致,韻味雋永,風格獨特,用刀勁辣有力,氣韻雄渾蒼老。拓印濃淡枯濕相宜,秀麗中見蒼勁,流暢處顯厚樸。他治的印章端莊典雅、刀法嫻熟遒勁、工整秀逸。著名版畫家古元題詩贊揚他:“出生陜西橫山,居住伊犁河畔,為革命事業操勞,業余喜愛藝術,勤勞智慧巧手,頑石琢成鮮花。”
新疆地大物博,賜予了王兆法無限的創作源泉。1949年,他隨部隊穿越了風沙彌漫的古絲綢之路,走過火焰山,看到白雪皚皚的天山、昆侖山,聽到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駝鈴聲,目睹了準噶爾盆地的牛羊,又金戈鐵馬馳騁于鞏乃斯草原的綠海之中……新疆天地之寬,自然景觀之雄奇,大山大漠的大氣度令藝術家神往,這種龐大的自然精神給予王兆法寬闊的心胸、樸素、堅韌不拔的氣質。他的創作著眼于現實時代、思想、生活,在平凡中尋覓新疆兄弟民族的博大精神世界,尋覓世界各民族千百年來相互友好往來的可歌可泣的事跡。他的作品還真實再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戰士在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維護各民族團結等方面作出的貢獻。基于正確的創作起點,幾十年過去了,他的作品仍富有很強的生命力,并時刻鼓舞著我們為建設邊疆、保衛邊疆多作貢獻,把邊疆建設得更美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