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眸藝術世界 耿孜正:"色彩"與"旋律"是兩個翅膀
凝眸藝術世界 耿孜正:"色彩"與"旋律"是兩個翅膀
凝眸藝術世界 耿孜正:"色彩"與"旋律"是兩個翅膀
行走中的風景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組織當代著名中青年畫家赴香港和臺灣參加相關藝術活動。皖籍青年畫家耿孜正是成員之一。從香港回京翌日,耿孜正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在評價耿孜正的作品時,著名軍旅詩人、詞作家賀東久說,孜正的國畫是一片籠罩著淡淡薄霧的自然,而非靜止的石頭。此種評價是準確和貼切的。作為畫家,耿孜正有一種強烈的渴望,那就是調動起最佳的藝術想象,在創作過程中,使自己組合的色彩出現微微的動感。就如賀東久所評價的那樣。 多年來,耿孜正借助兩個翅膀感覺藝術的飛翔,就是色彩與旋律。中國美協常務副主席兼黨組書記劉大為在評價其作品時表示,耿孜正的創作既遵循傳統,又突破了傳統;既重視筆墨,又突破了傳統筆墨;他敢于用色營造氛圍和視覺感知效果,以提升作品的靈魂,打破了中國寫意花鳥畫的傳統造境方式,以西畫的藝術感受與中國傳統的寫意花鳥相結合,這是值得稱道的。中國美協副主席尼瑪澤仁說:“耿孜正作品藝術感受很強,很有靈魂,格調也很清新!” 畫家說,如果說一幅杰出畫作的色彩是真實自然的濃縮,那么其中的旋律就像天籟。它不僅可以讓人凝眸,也可以傾聽。一個具有悟性的藝術家,應該懂得,對這兩點不能有絲毫游離或偏廢。深懷如此藝術觀念的畫家,他的藝術實踐,無疑是穩健和扎實的。 耿孜正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難忘的軍旅生涯鑄造了他的性格,他的真誠、率真、嚴謹勤奮,無不得益于那些歲月的熏陶。當我們欣賞畫家的作品時,我們能夠看出,其中的懷念意味很重,那是對往昔的懷念,通過鮮明的色彩獲得了心靈的表達。 而畫家耿孜正的繪畫風格,就是在一點一滴用心的積累中逐漸形成的。 是濃郁的故園情結,決定了畫家將目光投向了無比廣闊的自然。通常,我們說這是熱愛。我們覺得,畫家耿孜正有一種自覺的意識,在創作中,他會感覺自己是在與故園對話;或者說,他將自己的作品想象為呈現給故園的書簡———語言簡潔而深沉。 色彩是畫家精心選擇的文字,旋律是一個藝術游子的心聲。 相對來說,耿孜正作品最主要的題材是荷塘以及眾文人都偏愛的梅、蘭、竹、菊,色彩偏重純紅、純藍、純綠。在這三種色彩交融映襯里,畫家一定讀懂了來源于自然世界的暗示。從某種意義上說,耿孜正是一個獲得了自然昭示的畫家。 耿孜正也擅長油畫創作,相對于花鳥寫意,在傳統觀念上,這是東西方兩種不同的藝術概念和實踐,這會不會存在某種沖突? 畫家認為不會。耿孜正對記者說,我們說繼承,是指對民族繪畫悠久傳統而言的,這種傳統非常厚重,源頭深遠。中國繪畫大寫意與小寫意的手法,實際上一脈相承。我們駐足觀看《清明上河圖》與某個畫家的一節竹子或一枝臘梅,其中都有浮動的靈息,這是藝術的魂,也就是生命。油畫創作必須考慮色彩在不同光線下所產生的視覺效果,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說借鑒,我覺得選擇一個合適的角度是重要的。民族繪畫墨跡的濃淡相宜是意境,一個藝術家的心緒跟隨這種意境行走,這是心手相融的最佳形態。所以,就我個人的體味,上述兩種不同的藝術實踐不存在彼此沖突的問題。恰恰相反,如果一個畫家能夠將兩者完美契合,就會產生佳作。這也是我渴望追求的一個目標。畫家耿孜正正行走在追求的途中。 采訪耿孜正,他會時不時地將話鋒轉移到色彩上去。 在言及色彩奔放的荷塘美景畫作時,他侃侃而談,他的語言是詩意的。 耿孜正表示,純紅會使他感受自然的濃烈與喜慶,比如黎明的朝霞,節日的燈火,中國傳統剪紙,紅色玫瑰;純藍寧靜遼遠,像天空、湖泊、海洋和回歸故鄉的車廂;而純綠的凝重總會使他聯想到綠樹成陰的故鄉,想到他曾置身其中的軍營。 “五君子”風骨畫家對色彩的感覺不僅準確,而且敏銳。 荷花的素潔,使他聯想到它的根脈,它賴以生存的荷塘,水與泥土。當他用心創作一幅畫兒時,他希望在自己的畫筆下能出現自然的氣息。作品應該是鮮活的,不僅有色彩,還要有動感。他所強調的動感,就是色彩的浮動與旋律的起伏。 可以這樣說,畫家將他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透過對根脈的聯想,深深滲透于畫紙的色彩之中。荷花,象征圣潔高雅: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引自周敦頤《愛蓮說》)。 無疑,吸引畫家的正是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結。對于荷花的詮釋,耿孜正完全拋棄了常規意義上的綠色,取而代之的是穩重大氣的藍和熱情似火的紅,這兩種顏色正是對其藝術品質的最好表達。 藝術的風格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演變,并慢慢融入到我們的主流生活中。藝術家的觀念,直接影響著這個演變的過程。耿孜正以其堅實的繪畫功底,在繼承的道路上不斷創新。耿孜正堅持認為,繼承與創新是對傳統合理的承襲,在藝術探索的道路上,這是一個藝術家的必由之路。 在藝術世界,人們對“四君子”梅、蘭、竹、菊的稱贊由來已久,其幽芳逸致,風骨清高,不做媚世之態,致人胸襟風度品格趣味于高尚之品性,深博世人喜愛。 畫家耿孜正以潛心的創作,追尋著“四君子”高潔的魂靈。 “雪舞長天徹地寒,千山素裹看冬殘。梅枝一碧迎風綻,俏若仙葩競艷歡。” 這是開放在嚴寒中的美麗,睿智的古人用精練的詩句,完美展示了一種博大的意境。 可以說,耿孜正領悟了其中精髓。他的《尋梅圖》、《報得春來圖》、《可上青云圖》、《得聞蘭響圖》及《自可高潔圖》、《高歌圖》、《荷塘》等很多充滿靈秀氣息的畫作,無不深得其意,揮灑自如。梅清,人如梅花一樣清雅淡泊,就是境界了。 九月東籬三徑露,黃葩蘊秀葉枝稠。無心竟與春風識,笑傲寒臨敘暮秋。 菊淡,心素如簡,人淡如菊。 對藝術的追求,幾乎所有的藝術家們都可以做到孜孜不倦,但卻很少有人可以如梅似菊。 藝術來源于生活,這似乎是一句老話。然而,因為對生活與藝術滿懷熱愛,畫家耿孜正才能夠不斷延伸自己的創作道路。更為難得的是,在生活中,畫家沉穩大氣,不僅僅將熱情投注于揮筆潑墨間,更傾心于愛心事業。多年來,耿孜正的畫作被海內外友人大量收藏,而他卻將大部分錢款捐助給了失學兒童,傾注了一個青年藝術家應有的愛心。 畫家說,當我看到那些孩子在大冬天里只穿著小破單衣,在極為簡陋的校舍讀書的時候,我心里的感受真的很難形容。錢是身外之物,我們最起碼還能穿暖能吃飽呢。所以,能夠為孩子們略盡綿薄之力,也是幸福。 在耿孜正的畫筆下,風骨清高的梅花,激情四射的菊花,都是心靈寫照:群山澗壑自生來,擷取天靈紫氣開。質潔馨純芳凈雅,清芬一世落塵埃。 蘭隱———隱為沉;沉為靜;靜為含蓄。古人說:蘭草堪同隱者心,自榮自萎白云深。耿孜正的國畫《得聞蘭香圖》,于一派靜謐中所揮灑的色彩,可以感覺到畫家的心動。是的,面對這樣的作品,我們甚至能夠嗅到陣陣馨香。 直視蒼天傲暑寒,青枝綠葉簇高竿。陽春破土身堅節,到朽身殘節不殘。 竹雅———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從古至今,文人墨客總是游走在山水田間,汲取自然之靈氣,自覺摒棄世俗,以期建筑一個藝術家完整的藝術體系,最終成為一個直立人間的厚重的人。 藝術:品格與靈魂在耿孜正的觀念里有一道界限,他將畫家分作三類。第一類是應該打上引號的“畫家”,他們大都有一個頭銜和虛名,實際上他們是一些江湖藝人,用專業目光看這些人,他們根本就不會作畫。試問,一個不是詩人的人把一個詩人的詩歌背下來,然后在很多人面前把這首詩歌默寫下來,誰能說這個人是詩人呢?第二類準確定位應該是畫匠或畫師,他們有良好的繪畫基礎,有嫻熟的手法,他們是臨摹傳統的高手,尤其是臨摹名畫,能夠以假亂真;但是,他們一生都沒有真正的自我,不會走出一個怪圈,他們的作品總是相似或者雷同或者很象某一個大家的作品,因為沒有自己的真東西,他們只能在原地止步。第三類是真正的畫家,是被我們稱為藝術家的那個富有創造性的群體,他們具有深厚的藝術積淀、理論修養和藝術修養,具備自己獨到的藝術觀點、理解力和思想深度,在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有自己的藝術語言,他們是一些耐得住寂寞的人。 毫無疑問,真正的藝術大師是從第三類人里誕生的,只有第三類人才能開拓出漫長的藝術道路。高杰而不俗務,作為昨日的軍人和一位藝術家,耿孜正擁有風流傲骨,卓爾不群,不被“世俗”侵染,保持著最初的純潔和本真。這也像梅、蘭、竹、菊,既冷傲淡雅,又馨香四溢。一片荷葉、一枝臘梅、一枝蘭花、一簇雛菊抑或是一節竹子,其中都有浮動的靈息,這是藝術的魂,也就是生命。對一個走在藝術之途的青年畫家而言,在尊崇優良傳統的前提下,理論的支撐是重要的。任何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理論,但卻不能忽視精神的依托。作為一個藝術家,只有拋開塵世的浮華,耐得住寂寞,才能有所成就。 大畫家徐悲鴻、齊白石、李可染、吳冠中、黃永玉、靳尚宜、劉大為、尼瑪澤仁、黃胄、王琦、陳逸飛等等,很多很多,他們被青年畫家耿孜正視為終生的楷模,是作為后學和晚輩仰視的藝術高峰。他們的人格與藝術風格是如此吻合,說畫如其人,就是指這樣的藝術家。耿孜正知道,等待他行走的藝術道路,還很漫長。 令人欣慰的是,耿孜正已經獲得了兩個翅膀,這就是色彩與旋律。 色彩是一幅作品的呈現。 旋律是作品的靈魂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