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拓荒牛精神傳承孺子牛文化
走進最牛的展覽
今天上午,“孺子牛·深圳魂”牛文化藝術品收藏展,在深圳市檔案館展廳隆重開幕。這次展覽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辦、深圳市檔案局承辦。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窗口的深圳經濟特區,從成立到今天,也已整整走過了27個春秋。特區的建設者勇于開拓、大膽創新、奮力耕耘、不斷前進,如“拓荒牛”一般奮戰在各條戰線,創造出令世界矚目的“深圳奇跡”。深圳“孺子牛”雕塑,凝聚著深圳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為深圳人奮斗和拼搏精神的象征。
這次展覽展出深圳市老領導厲有為收藏的450余件牛雕藝術品及書畫藝術品。晶報記者近日率先走進展廳,品味牛文化、體會牛品格。
走進展廳,就走進了牛的家族史、牛的博物館,翻開了一部“牛文化”的小型百科全書。
這里的400多頭牛,有的俯首,有的奮蹄,有的安臥,有的舐犢,有的與牧童相戲……牛的耕耘、奔跑、悠閑和爭斗的各種形態,栩栩如生地表現出牛的憨厚、勤勞、倔犟、堅毅的性格,或引人大笑,或引人沉思。
這些藏品來自國內34個省、自治區、市,其中北京、深圳的最多;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法國制作的鑲有藍寶石眼睛的牛頭煙斗、巴西的駝峰牛、印度的古銅牛、巴基斯坦的瑪瑙牛、意大利的水晶牛、津巴布韋的津玉牛。
它們材質各異,玉、木、陶、皮、軟塑、硬塑、錫、牛角、海貝、珍珠、樹根、玻璃、紫砂、水晶,不下30多種,而其中陶瓷牛最多,其他依次是銅牛、玉牛、木牛、塑膠牛、石牛。
最久遠、最貴重的是漢朝初期的夾牛,制作工藝早已失傳;重量最沉的是產自津巴布韋的津玉牛,津玉是玉石中質量最重的一種,津玉牛體形不大,兩只手抬動起來卻要攢足了勁;最有情趣的是牧童騎前牛并拉后牛過河;最風光的是牛打滾木雕;最殘忍的是西班牙斗牛;最犟的是劉林教授的銅雕《奔斗》;最能體現母子情深的是云南出土的《虎牛圖》;最使人欣慰的是牛戰勝虎的《?;⒍贰?在現代影響最大的是1923年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的《牛勢》;一件作品中牛數量最多的是在海南搜集的群牛玉雕,有25頭牛之多,氣勢磅礴地覆蓋在大地上。
《孺子?!罚荷钲诰竦南笳?
展廳的正中,是廣為人知的著名雕塑家潘鶴創作的深圳《孺子?!?。
《孺子?!妨⒂谑形笤洪T前,于1984年7月27日落成,當年即獲第六屆全國美術展金獎,象征奮力開拓的特區建設者,成為改革、開拓、創新的深圳精神的一個標志形象。
“深圳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產物,是我國最早改革開放的窗口。20多年間,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大都市,靠的是一大批‘拓荒?!D苦奮斗的結果?!痹珖f副主席胡啟立為厲有為的畫冊《孺子?!纷餍蛘f。現在,這本畫冊《孺子牛》展示在展館進門的右首。
深圳特區成立之初,深圳市領導希望能在市委市府大院內建一座雕塑,體現特區精神,以鼓舞廣大干部群眾。當時的市領導找到了著名雕塑家潘鶴。
1980年第一次討論時,構想雕塑一個“大鵬”。1983年,有關部門又想做一個蓮花噴水池,隨后還有過做“獅子”的提議。然而,潘鶴總是認為:雕塑是經過百年后都能起作用的,一定要慎重。
一個情景在雕塑家腦海一閃而過:特區里那些忙碌著的推土機、拖拉機、汽車和建設者不都是牛嗎?這些都是牛的化身呀。改革開放、搞特區建設,深圳特區從無到有,要求我們這一代人奮斗到底,雕塑一個“開荒?!弊詈线m不過了。
當天晚上就起草雕刻圖紙。牛的形象是確定下來了,然而怎樣去表現這頭牛,卻不簡單。
現在,《孺子?!纺菑妱诺耐ζ鹬募绨?,那每一根筋骨每一塊肌肉都貫注著力量與頑強的蹬后腿形象,已經深深烙入人心,然而對它身后為何“拖”著塊老樹根,人們可能并非清楚原委。
構思形象中,潘鶴到關外寶安去辦事,偶然在一農舍旁看到兩塊老樹根,他頓生靈感——辛亥革命及新民主義革命將中國的封建大樹砍掉了,但是樹根還在,搞特區就是要“開荒”,要拔掉這些“劣根”,如果在“開荒?!钡暮竺嬖偌由线@個樹根,正好意味著“特區”干部要鏟除舊根,把封建意識、小農意識、保守思想和官僚作風連根拔起。
開荒?!钡姆桨盖枚?。
一座象征著特區建設精神的驚世之作誕生了。
命名《開荒?!?,但是潘鶴又想:將來開完荒后,還要不要做牛呢?
“??隙ㄊ且龅?,人民公仆就是人民的牛,人民的孺子牛。”時任市委書記梁湘說。于是,名字更改為《孺子?!?,有“俯首甘為孺子?!敝?,并將“孺子牛”三字刻在了雕塑的基座上作為作品名。
從此,這座雕塑成為深圳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世紀象征。
為了方便群眾、游客對《孺子?!返袼艿膮⒂^,1999年,《孺子?!枫~雕整體遷到了市委大院外大門口的花壇上,市委大院圍墻同時后退10米。
“每次從這里走過,人們似乎都能看見建設者埋頭苦干的身影,看見深圳精神在拓荒的姿態中一次次閃光,一次次升騰”,星期日,還在布展時,一位從蓮花山上下來的市民,曾經在他的文章中寫道,“它那銅色的強大身軀,風不可摧,寒不得入,那永不停歇,俯首邁進的姿態,象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
展廳正中,《孺子牛》雕塑的后上方,懸掛著一只長方體的燈箱,上寫魯迅先生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燈光中,它熠熠生輝;時光中,它穿透時代……
《牛勝虎》:牛的戰斗精神
普通而偉大的牛。郭沫若的《水牛歌》中寫道:“花有國花,人有國手,你是中國國獸,獸中泰斗”。也許,人類所曾做到的最高貴、最智慧的征服,就是征服了牛。從此,在人類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里,牛,成了氏族的圖騰、農家興旺的象征、新女適人的嫁妝、學子趕考的學費。
在牛身上,鞠躬盡瘁、勤勞無私對人類的價值觀達到了最高頂峰。同時也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人們唱牛歌:“世人聽我說緣由,獸中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苦出力,適時耕種求全收,規勸世人喜耕牛,人畜兩旺樂悠悠”?!读x縣志·歲時》有“鞭春?!钡某~:“一鞭曰風調雨順,二鞭曰國泰民安,三鞭曰天子萬歲春”。到清朝乾隆年間把立春鞭土牛列為國家慶典,每年專管天文歷法的欽天監于六月制定次年的芒神土牛圖,頒發各地,作為印制芒神春牛的規范??梢娕θ说闹匾?。
展品中,大部分是謳歌牛的吃苦耐勞,任勞任怨,與人和善,忠厚老實的雕塑和字畫詩文,其中包括厲有為自己撰寫的300多首有關牛的“打油詩”。李可染在他在牛畫原件中寫道:“給予人者多,取與人者寡,其為牛乎!”厲有為在他的《孺子牛》中深情地說:“牛很溫順,忠于主人,干起活來十分賣力,從不計較工作條件,再苦再累的活也是拼命去干。我們家租種地主的幾坰地,全憑牛力耕田。牛是我家的寶貝,是飯碗子,是命根子?!?
然而,牛并非一味忍辱負重,犯起牛脾氣來也足以嚇人一跳。雕塑家劉林的《犟?!繁憩F了牛的不喜歡趨炎附勢,隨聲附和,凡是認準正確的東西,總是“一條道走到黑,十頭老牛拉不回”犟勁。牛甚至敢與最兇猛的動物殊死搏斗,《牛勝虎》就表現了這樣驚心動魂的時刻。厲有為作詩云:弱肉強食雖自然,今日景象非一般。危急之時牛勝虎,迫使惡虎走深山。還有著名雕塑藝術家錢紹武創作的《虎斗狼》,厲有為附詩云:狼子野心已昭彰,咬住牛領顯猖狂。怎知牛勁耐力久,牛角讓你五臟傷。
贊牛者,贊人也
贊牛者,贊人也。牛是在與人的關系中存在,才有意義。胡啟立為厲有為的畫冊《孺子?!纷餍蛘f:我們所稱頌的牛的種種美德,不正是對勤勞善良質樸的中國勞動人民的謳歌和贊頌嗎?不正是對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謳歌和贊頌嗎?
胡啟立寫道:牛,是人類的朋友……廣大勞動人民特別是億萬農民歷來視牛為寶,敬牛如賓,待牛如同手足。
即使許多城市里的人們,也難以忘記兒時放牛、騎牛的溫馨情景。牛是我們兒時的伙伴,厲有為給藏品《小牛倌》賦詩,表現自己與放牛的牛倌小朋友們一塊玩耍的情景:“小牛倌,小牛倌,花開時節搞大賽:比誰拉動小牛尾,輪番上陣笑開懷。小牛拖著趙武跑,大家齊喊手放開。高個牛倌不示弱,拽著牛尾轉三圈”。
在中國的詞匯中,牛詞典故很多,如:吳牛喘月、對牛彈琴、庖丁解牛、汗牛充棟、牛驥同皂、牛刀小試、牛鼎烹雞、牛頭馬面、牛鬼蛇神、牛衣對泣、風馬牛不相及等等,牛已深深融入中華文化之中。
藏品《李密掛角》,是用固體的文字講述三字經故事。說隋朝時人李密,一心好學,勤于讀書,替人放牛也不放過讀書機會,經常騎牛而讀書,將書本掛于牛角上,身雖勞苦,猶卓然自立。
《留犢祠巷》則記述一段官場佳話,至今勉勵官員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犢祠巷,又名留犢池巷,巷內有留犢池遺址和時公祠。據古籍記載,時苗是乘一輛自帶的黃母牛拉的牛車,拖著簡樸的行囊去壽春赴任的。居官歲余,牛生一犢。及去任,他把牛犢留下,謂主簿曰:“令來時本無此犢,犢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泵缤窬?,毅然留犢而去。由此而名聞天下。一千多年來,許多地方官員和騷人墨客常來池畔瞻仰憑吊,留下了許多贊頌時苗清風惠政的詩篇。
人們為什么喜歡牛?牛文化為什么多姿多彩?究其原因,是人們崇敬牛腳踏實地的無私奉獻精神,牛的這種精神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教育,給人以無窮的力量,給人以做人的道理。厲有為集中用多具牛雕藏品表現“做牛做人”主題,并賦詩六首——
“辛辛苦苦做回人,起早貪黑伴星辰。但得眾生皆溫飽,不辭羸病困此身”。
“認認真真做回人,待人處事講認真。犁頭直來又直往,哪怕世人笑愚笨”。
“老老實實做回人,投機取巧棄如塵。不慕旁門左道顯,不聽弦外妙高音”。
“光明磊落做回人,如牛負重獻青春。思考實踐再思考,知行合一人之魂”。
“頂天立地做回人,似牛勤勞為黎民。褒貶自有春秋史,行止無虧天地心”。
“風口浪尖做回人,敢闖怎能顧自身。污泥濁水滿身濺,清自清來渾自渾”。
許多深圳的干部群眾,學習牛的憨厚倔強、奮力向前、無私奉獻等精神,并用這種“?!本駚砑钭约旱墓ぷ?。“孺子牛群千千萬,俯首甘為萬萬千,改天換地創大業,只求百姓笑開顏”正是無數深圳干部群眾的生動寫照。
徜徉展廳,在收藏中欣賞,在欣賞中享受,在享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不但陶冶人們的情操,而且鞭策我們按拓荒牛精神做人、做事。
珍品錄
雪域神牛
出自西藏,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制作了1997個,厲有為收藏了其中一個。
漢代《夾牛》
全館最珍貴的《夾?!?,是漢代早期夾制作工藝與漆器制作工藝的結合,系用麻布裱糊涂漆而成,然后彩繪。重量輕,質地堅,不變形,現該工藝已失傳,用該工藝制成品幾乎絕跡。該牛形態豐滿,古樸端莊,完美逼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工藝鑒賞價值。
趣品錄
漢代環保牛
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出土江蘇睢寧。牛造型渾圓,背負燈座,可任意轉向,牛角成管狀與煙道相通,導煙到牛腹中的水中。設計奇妙,神態生動自然,并體現古人的“環保意識”,是精妙的工藝杰作。此件為復制品,原件存于南京博物院。
□相關鏈接
孺子牛典故
“孺子?!币辉~最早出現于《左傳哀公六年》。據記載,齊景公有個兒子名叫孺子,齊景公非常疼愛他。有一次齊景公和孺子在一起玩耍,作為一國之君竟然爬在地上,口里銜根繩子,讓孺子把他當牛騎。不料,一不小心,孺子從“牛”背上掉了下來,口里的繩子把劉景公的牙齒都折斷了。劉景公的大臣鮑子開玩笑說:“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子?!钡脑馐潜硎靖改笇ψ优倪^分疼愛。后來魯迅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敝幸昧诉@個詞語,從此它就變成了鞠躬盡瘁為人民的代名詞。
現代牛雕塑
現代的牛雕塑作品更是種類繁多,琳瑯滿目,如:畫家齊白石早年的竹根雕《牧童?!?,雕塑家錢紹武的《牛狼斗》,韓美林在深圳蛇口四海公園雕塑的《蓋世金?!?,為迎接香港回歸西藏雕塑的《雪城神牛》,深圳鄧小平雕像作者、雕塑家滕文金雕塑的《立?!?,著名雕塑家潘鶴創作的深圳《孺子?!贰?
走進最牛的展覽
走進最牛的展覽
走進最牛的展覽
弘揚拓荒牛精神傳承孺子牛文化
走進最牛的展覽
今天上午,“孺子牛·深圳魂”牛文化藝術品收藏展,在深圳市檔案館展廳隆重開幕。這次展覽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辦、深圳市檔案局承辦。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窗口的深圳經濟特區,從成立到今天,也已整整走過了27個春秋。特區的建設者勇于開拓、大膽創新、奮力耕耘、不斷前進,如“拓荒牛”一般奮戰在各條戰線,創造出令世界矚目的“深圳奇跡”。深圳“孺子牛”雕塑,凝聚著深圳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為深圳人奮斗和拼搏精神的象征。
這次展覽展出深圳市老領導厲有為收藏的450余件牛雕藝術品及書畫藝術品。晶報記者近日率先走進展廳,品味牛文化、體會牛品格。
走進展廳,就走進了牛的家族史、牛的博物館,翻開了一部“牛文化”的小型百科全書。
這里的400多頭牛,有的俯首,有的奮蹄,有的安臥,有的舐犢,有的與牧童相戲……牛的耕耘、奔跑、悠閑和爭斗的各種形態,栩栩如生地表現出牛的憨厚、勤勞、倔犟、堅毅的性格,或引人大笑,或引人沉思。
這些藏品來自國內34個省、自治區、市,其中北京、深圳的最多;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法國制作的鑲有藍寶石眼睛的牛頭煙斗、巴西的駝峰牛、印度的古銅牛、巴基斯坦的瑪瑙牛、意大利的水晶牛、津巴布韋的津玉牛。
它們材質各異,玉、木、陶、皮、軟塑、硬塑、錫、牛角、海貝、珍珠、樹根、玻璃、紫砂、水晶,不下30多種,而其中陶瓷牛最多,其他依次是銅牛、玉牛、木牛、塑膠牛、石牛。
最久遠、最貴重的是漢朝初期的夾牛,制作工藝早已失傳;重量最沉的是產自津巴布韋的津玉牛,津玉是玉石中質量最重的一種,津玉牛體形不大,兩只手抬動起來卻要攢足了勁;最有情趣的是牧童騎前牛并拉后牛過河;最風光的是牛打滾木雕;最殘忍的是西班牙斗牛;最犟的是劉林教授的銅雕《奔斗》;最能體現母子情深的是云南出土的《虎牛圖》;最使人欣慰的是牛戰勝虎的《?;⒍贰?在現代影響最大的是1923年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的《牛勢》;一件作品中牛數量最多的是在海南搜集的群牛玉雕,有25頭牛之多,氣勢磅礴地覆蓋在大地上。
《孺子?!罚荷钲诰竦南笳?
展廳的正中,是廣為人知的著名雕塑家潘鶴創作的深圳《孺子?!?。
《孺子?!妨⒂谑形笤洪T前,于1984年7月27日落成,當年即獲第六屆全國美術展金獎,象征奮力開拓的特區建設者,成為改革、開拓、創新的深圳精神的一個標志形象。
“深圳是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的產物,是我國最早改革開放的窗口。20多年間,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大都市,靠的是一大批‘拓荒?!D苦奮斗的結果?!痹珖f副主席胡啟立為厲有為的畫冊《孺子?!纷餍蛘f。現在,這本畫冊《孺子牛》展示在展館進門的右首。
深圳特區成立之初,深圳市領導希望能在市委市府大院內建一座雕塑,體現特區精神,以鼓舞廣大干部群眾。當時的市領導找到了著名雕塑家潘鶴。
1980年第一次討論時,構想雕塑一個“大鵬”。1983年,有關部門又想做一個蓮花噴水池,隨后還有過做“獅子”的提議。然而,潘鶴總是認為:雕塑是經過百年后都能起作用的,一定要慎重。
一個情景在雕塑家腦海一閃而過:特區里那些忙碌著的推土機、拖拉機、汽車和建設者不都是牛嗎?這些都是牛的化身呀。改革開放、搞特區建設,深圳特區從無到有,要求我們這一代人奮斗到底,雕塑一個“開荒?!弊詈线m不過了。
當天晚上就起草雕刻圖紙。牛的形象是確定下來了,然而怎樣去表現這頭牛,卻不簡單。
現在,《孺子?!纺菑妱诺耐ζ鹬募绨?,那每一根筋骨每一塊肌肉都貫注著力量與頑強的蹬后腿形象,已經深深烙入人心,然而對它身后為何“拖”著塊老樹根,人們可能并非清楚原委。
構思形象中,潘鶴到關外寶安去辦事,偶然在一農舍旁看到兩塊老樹根,他頓生靈感——辛亥革命及新民主義革命將中國的封建大樹砍掉了,但是樹根還在,搞特區就是要“開荒”,要拔掉這些“劣根”,如果在“開荒?!钡暮竺嬖偌由线@個樹根,正好意味著“特區”干部要鏟除舊根,把封建意識、小農意識、保守思想和官僚作風連根拔起。
開荒?!钡姆桨盖枚?。
一座象征著特區建設精神的驚世之作誕生了。
命名《開荒?!?,但是潘鶴又想:將來開完荒后,還要不要做牛呢?
“??隙ㄊ且龅?,人民公仆就是人民的牛,人民的孺子牛。”時任市委書記梁湘說。于是,名字更改為《孺子?!?,有“俯首甘為孺子?!敝?,并將“孺子牛”三字刻在了雕塑的基座上作為作品名。
從此,這座雕塑成為深圳乃至全國改革開放的世紀象征。
為了方便群眾、游客對《孺子?!返袼艿膮⒂^,1999年,《孺子?!枫~雕整體遷到了市委大院外大門口的花壇上,市委大院圍墻同時后退10米。
“每次從這里走過,人們似乎都能看見建設者埋頭苦干的身影,看見深圳精神在拓荒的姿態中一次次閃光,一次次升騰”,星期日,還在布展時,一位從蓮花山上下來的市民,曾經在他的文章中寫道,“它那銅色的強大身軀,風不可摧,寒不得入,那永不停歇,俯首邁進的姿態,象征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
展廳正中,《孺子牛》雕塑的后上方,懸掛著一只長方體的燈箱,上寫魯迅先生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燈光中,它熠熠生輝;時光中,它穿透時代……
《牛勝虎》:牛的戰斗精神
普通而偉大的牛。郭沫若的《水牛歌》中寫道:“花有國花,人有國手,你是中國國獸,獸中泰斗”。也許,人類所曾做到的最高貴、最智慧的征服,就是征服了牛。從此,在人類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里,牛,成了氏族的圖騰、農家興旺的象征、新女適人的嫁妝、學子趕考的學費。
在牛身上,鞠躬盡瘁、勤勞無私對人類的價值觀達到了最高頂峰。同時也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人們唱牛歌:“世人聽我說緣由,獸中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苦出力,適時耕種求全收,規勸世人喜耕牛,人畜兩旺樂悠悠”?!读x縣志·歲時》有“鞭春?!钡某~:“一鞭曰風調雨順,二鞭曰國泰民安,三鞭曰天子萬歲春”。到清朝乾隆年間把立春鞭土牛列為國家慶典,每年專管天文歷法的欽天監于六月制定次年的芒神土牛圖,頒發各地,作為印制芒神春牛的規范??梢娕θ说闹匾?。
展品中,大部分是謳歌牛的吃苦耐勞,任勞任怨,與人和善,忠厚老實的雕塑和字畫詩文,其中包括厲有為自己撰寫的300多首有關牛的“打油詩”。李可染在他在牛畫原件中寫道:“給予人者多,取與人者寡,其為牛乎!”厲有為在他的《孺子牛》中深情地說:“牛很溫順,忠于主人,干起活來十分賣力,從不計較工作條件,再苦再累的活也是拼命去干。我們家租種地主的幾坰地,全憑牛力耕田。牛是我家的寶貝,是飯碗子,是命根子?!?
然而,牛并非一味忍辱負重,犯起牛脾氣來也足以嚇人一跳。雕塑家劉林的《犟?!繁憩F了牛的不喜歡趨炎附勢,隨聲附和,凡是認準正確的東西,總是“一條道走到黑,十頭老牛拉不回”犟勁。牛甚至敢與最兇猛的動物殊死搏斗,《牛勝虎》就表現了這樣驚心動魂的時刻。厲有為作詩云:弱肉強食雖自然,今日景象非一般。危急之時牛勝虎,迫使惡虎走深山。還有著名雕塑藝術家錢紹武創作的《虎斗狼》,厲有為附詩云:狼子野心已昭彰,咬住牛領顯猖狂。怎知牛勁耐力久,牛角讓你五臟傷。
贊牛者,贊人也
贊牛者,贊人也。牛是在與人的關系中存在,才有意義。胡啟立為厲有為的畫冊《孺子?!纷餍蛘f:我們所稱頌的牛的種種美德,不正是對勤勞善良質樸的中國勞動人民的謳歌和贊頌嗎?不正是對中華民族偉大民族精神的謳歌和贊頌嗎?
胡啟立寫道:牛,是人類的朋友……廣大勞動人民特別是億萬農民歷來視牛為寶,敬牛如賓,待牛如同手足。
即使許多城市里的人們,也難以忘記兒時放牛、騎牛的溫馨情景。牛是我們兒時的伙伴,厲有為給藏品《小牛倌》賦詩,表現自己與放牛的牛倌小朋友們一塊玩耍的情景:“小牛倌,小牛倌,花開時節搞大賽:比誰拉動小牛尾,輪番上陣笑開懷。小牛拖著趙武跑,大家齊喊手放開。高個牛倌不示弱,拽著牛尾轉三圈”。
在中國的詞匯中,牛詞典故很多,如:吳牛喘月、對牛彈琴、庖丁解牛、汗牛充棟、牛驥同皂、牛刀小試、牛鼎烹雞、牛頭馬面、牛鬼蛇神、牛衣對泣、風馬牛不相及等等,牛已深深融入中華文化之中。
藏品《李密掛角》,是用固體的文字講述三字經故事。說隋朝時人李密,一心好學,勤于讀書,替人放牛也不放過讀書機會,經常騎牛而讀書,將書本掛于牛角上,身雖勞苦,猶卓然自立。
《留犢祠巷》則記述一段官場佳話,至今勉勵官員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犢祠巷,又名留犢池巷,巷內有留犢池遺址和時公祠。據古籍記載,時苗是乘一輛自帶的黃母牛拉的牛車,拖著簡樸的行囊去壽春赴任的。居官歲余,牛生一犢。及去任,他把牛犢留下,謂主簿曰:“令來時本無此犢,犢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識父,自當隨母?!泵缤窬?,毅然留犢而去。由此而名聞天下。一千多年來,許多地方官員和騷人墨客常來池畔瞻仰憑吊,留下了許多贊頌時苗清風惠政的詩篇。
人們為什么喜歡牛?牛文化為什么多姿多彩?究其原因,是人們崇敬牛腳踏實地的無私奉獻精神,牛的這種精神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教育,給人以無窮的力量,給人以做人的道理。厲有為集中用多具牛雕藏品表現“做牛做人”主題,并賦詩六首——
“辛辛苦苦做回人,起早貪黑伴星辰。但得眾生皆溫飽,不辭羸病困此身”。
“認認真真做回人,待人處事講認真。犁頭直來又直往,哪怕世人笑愚笨”。
“老老實實做回人,投機取巧棄如塵。不慕旁門左道顯,不聽弦外妙高音”。
“光明磊落做回人,如牛負重獻青春。思考實踐再思考,知行合一人之魂”。
“頂天立地做回人,似牛勤勞為黎民。褒貶自有春秋史,行止無虧天地心”。
“風口浪尖做回人,敢闖怎能顧自身。污泥濁水滿身濺,清自清來渾自渾”。
許多深圳的干部群眾,學習牛的憨厚倔強、奮力向前、無私奉獻等精神,并用這種“?!本駚砑钭约旱墓ぷ?。“孺子牛群千千萬,俯首甘為萬萬千,改天換地創大業,只求百姓笑開顏”正是無數深圳干部群眾的生動寫照。
徜徉展廳,在收藏中欣賞,在欣賞中享受,在享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不但陶冶人們的情操,而且鞭策我們按拓荒牛精神做人、做事。
珍品錄
雪域神牛
出自西藏,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制作了1997個,厲有為收藏了其中一個。
漢代《夾牛》
全館最珍貴的《夾?!?,是漢代早期夾制作工藝與漆器制作工藝的結合,系用麻布裱糊涂漆而成,然后彩繪。重量輕,質地堅,不變形,現該工藝已失傳,用該工藝制成品幾乎絕跡。該牛形態豐滿,古樸端莊,完美逼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工藝鑒賞價值。
趣品錄
漢代環保牛
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出土江蘇睢寧。牛造型渾圓,背負燈座,可任意轉向,牛角成管狀與煙道相通,導煙到牛腹中的水中。設計奇妙,神態生動自然,并體現古人的“環保意識”,是精妙的工藝杰作。此件為復制品,原件存于南京博物院。
□相關鏈接
孺子牛典故
“孺子?!币辉~最早出現于《左傳哀公六年》。據記載,齊景公有個兒子名叫孺子,齊景公非常疼愛他。有一次齊景公和孺子在一起玩耍,作為一國之君竟然爬在地上,口里銜根繩子,讓孺子把他當牛騎。不料,一不小心,孺子從“牛”背上掉了下來,口里的繩子把劉景公的牙齒都折斷了。劉景公的大臣鮑子開玩笑說:“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
“子?!钡脑馐潜硎靖改笇ψ优倪^分疼愛。后來魯迅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敝幸昧诉@個詞語,從此它就變成了鞠躬盡瘁為人民的代名詞。
現代牛雕塑
現代的牛雕塑作品更是種類繁多,琳瑯滿目,如:畫家齊白石早年的竹根雕《牧童?!?,雕塑家錢紹武的《牛狼斗》,韓美林在深圳蛇口四海公園雕塑的《蓋世金?!?,為迎接香港回歸西藏雕塑的《雪城神牛》,深圳鄧小平雕像作者、雕塑家滕文金雕塑的《立?!?,著名雕塑家潘鶴創作的深圳《孺子?!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