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漆園以實景融會國畫世界
何漆園以實景融會國畫世界
何漆園以實景融會國畫世界
時間:2008-01-09 00:00:00 來源:
名家
>何漆園以實景融會國畫世界
 |
一生致力在傳統(tǒng)求變,將中國繪畫理論融入實景中的嶺南派第二代畫家何漆園,是嶺南畫派「折衷中外,融會古今」藝術理想的實踐者。六十幅由「香港美學會」及何氏家族捐贈香港藝術館的書畫作品,全面地反映何漆園跨越半個世紀的創(chuàng)作歷程。
高奇峰七名弟子之一
何漆園(1899─1970)師從嶺南三杰之一的高奇峰,深得真?zhèn)鳎歉咂娣迤呙茏印柑祜L七子」之一,當中亦包括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何漆園于1936年來港定居,在香港第一間教育學院羅富國師范??茖W校任教,其后在葛量洪師范??茖W校兼教,桃李滿門。
「香港美學會」由一群何漆園的學生組織成立,該會主席黃德尊表示,何老師去世后,師母與其長子何國弼,曾將一千多幀何漆園遺作,分給他們十多位學生,讓每人都有老師的作品在手,可以在家里收藏及臨摹。如今,同學們年紀都已大,于是大家提議不如精選老師一些作品捐予藝術館收藏。
黃德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跟從何漆園學藝,一跟就跟了十年,十年間風雨無間每周約兩次到老師處學畫。他說:「老師喜歡帶我們寫生,以實景帶領我們進入中國畫的世界。他有很多作品都是繪畫香港的景物,能在現(xiàn)代化的都市中,繪畫到富有中國畫意境的題材,十分難得。」
學生選珍藏贈藝術館
在今次展覽的作品中,有不少都是以傳統(tǒng)的筆墨繪畫香港的景致,如繪畫望夫石的《荒山殘照》,帶領學生到鶴咀寫生的作品《鶴咀幽巖》等。1950年代,何漆園搬往萬茂臺居住,稱自己的居所為「萬茂草堂」,作品《萬茂草堂》繪畫了當時居所附近的景色,以中國畫的移步換景的手法呈現(xiàn),將實景融入中國畫的意境中。
師法傳統(tǒng)亦求變化
藝術館助理館長(中國書畫)鄧民亮介紹說,高奇峰曾到日本游學,嶺南派畫家受日本傳統(tǒng)風格及西方寫實繪畫影響,在何漆園的畫作中亦可看到。從作品中,可看到何漆園既師法傳統(tǒng),亦致力在中國繪畫傳統(tǒng)中求變,繪畫新的事物,如作品《鼎湖風雨》,受到日本繪畫的影響,表現(xiàn)出一種山雨欲來的朦朧景象,而作品采用了近景清晰,遠景朦朧的西洋畫繪畫中前深后淺的遠近對比。又如作品《山高月小》,一改古人通常正面繪畫赤壁的習慣,以側寫的角度取景,并加上水平線,讓人彷佛看到西畫中的消失點。
高奇峰擅畫走獸,何漆園亦承傳老師遺風,畫過不同種類的走獸動物,其中他最愛畫鶴,以鶴寄寓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不立異以鳴高,不降格以諧俗」,既不隨俗,也不自鳴清高,品性飄逸而隨和。他每畫走獸,都給予人性化和擬人化,例如作品《為誰辛苦》,繪畫一只骨骼嶙峋的耕牛,以牛來喻人;又如一幅繪畫蠶蟲的作品,畫中題詩:「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以蠶蟲表達對社會草根階層的看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jù)《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