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春秋釀出史詩巨畫
三十春秋釀出史詩巨畫
三十春秋釀出史詩巨畫
時間:2008-01-08 00:00:00 來源:新民晚報
名家
>三十春秋釀出史詩巨畫
 |
30年構思,10年創作的6幅史詩組畫,令昨天在劉海粟美術館開幕的旅美畫家涂志偉畫展充溢著回腸蕩氣的雄渾氣息。許多觀展者感慨道,現在畫展很多,但這個畫展透露出的對藝術執著和認真的精神,難能可貴。
生活不曾消磨激情
一個遠赴異國他鄉的中國畫家,生存往往是頭等大事。在生活的磨難中,不少人消磨了往日的藝術激情和志向,但涂志偉沒有。1987年從廣州遠赴美國留學。那時去留學的中國學生都很窮。需要打工來養活自己和掙學費。打一天工就能掙一天錢,畫卻不一定能賣得掉,所以有的畫家打工打到后來就索性不畫畫了。涂志偉時刻提醒自己,打工掙錢的目的是為了畫畫。“只要掙的錢夠生活一陣子了,我就不再去掙錢,而是全身心地畫畫。畫畫要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別管是否賣錢。”憑借勤奮和才華,涂志偉在美國屢屢獲獎,1993年,加入全美國油畫協會。到了2004年,他被選為全美國油畫協會主席。
十個片段展現歷史
中國歷史一直是涂志偉創作的主題。他創作的敦煌系列風靡一時。但是,他總覺得不滿足,覺得還沒有創作出與中華民族歷史相匹配的大制作來。“在國外呆得越久,愛國之情越濃。”涂志偉常常沉浸于對中國歷史的思考,一個心愿漸漸萌發:他要在新世紀創作出10幅巨幅作品,史詩般地展現中華民族歷史中的雄偉和悲壯。
想法有了,如何下筆?歷史畫作不是圖說歷史。選取中華民族歷史中哪10個具有“畫意”的片斷來進行創作?如何讓畫面而不是故事來感動觀眾,來展現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力量?終于,涂志偉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角度,人創造了歷史,那就“以人為本”,用人的肢體行為來貫穿這組作品吧。至今,涂志偉已經創作出了“肢體語言”系列的6件作品,每幅都是寬803厘米,高234厘米,全部都是由眾多人物形象構成畫面。
肢體行為貫穿作品
在展廳中,涂志偉帶著記者欣賞他的作品。《手,木筏,黃河》那幅畫突出了人的手。畫家夸張地描繪了一排巨大的木筏和巨大的船槳,十多個船夫肌肉凸起的手臂用力扳動著巨槳,與滔滔黃河激流搏斗。金黃色彌漫了整個畫面,黃河的浪濤聲和船夫的號子好像就在耳邊震蕩。《脊背、長城、月亮》這幅畫則突出了脊背。藍色的冷調子中,籠罩著淡淡的月光,無數扛著磚石的脊背正爬向山脊,勞工的脊背和山的脊背合為一體。《頭、書、大坑》表現的是“焚書坑儒”的場景。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中一個悲劇性的場景。畫面突出了無數被坑殺的儒士的頭,他們面對著畫外的觀眾,憤怒,驚恐,吶喊……畫仿佛在告訴世人,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不會被強權的火焰焚毀的。《腳、兵馬、大地》將秦始皇兵馬俑復活了。這些身披鎧甲的勇士們,手持長戈,列隊前行,無數雙腳沉沉地踏在大地上,大地隆隆作響。《胸、鄭和船隊、大海》表現的是鄭和的船隊抵達北美大陸,船員們在船頭飲酒慶賀,他們敞開堅實的胸懷,迎接著海風的吹拂。《舞樂、編鐘、古音》是涂志偉最早構思的,起因于1978年湖北隨州發掘出曾侯乙編鐘。這幅畫以樂伎的肢體動作編織起音樂舞蹈的旋律感,表現了中華民族對藝術,對美的探索和追求。
“本來想10年完成10幅畫的,現在只完成了6幅。完成另外4幅畫,成為我今后的首要大事。”涂志偉說。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