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曾發現國內首枚鴨嘴龍腳印化石
黑龍江曾發現國內首枚鴨嘴龍腳印化石
黑龍江曾發現國內首枚鴨嘴龍腳印化石
現藏在省地質博物館的嘉蔭鴨嘴龍腳印化石,化石上,三趾腳印清晰可見。
因為追蹤蘿北奇石之謎,記者到省地質博物館采訪該館高級工程師周忠立,周忠立向記者透露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嘉蔭黑龍江邊已經發現了國內首枚鴨嘴龍腳印化石。“因為這枚腳印化石的論文都發表在專業的雜志上,普通讀者很少知道。”周忠立說,這枚珍貴的鴨嘴龍腳印化石目前就收藏在省地質博物館里。
“腳印”得來全不費工夫
被稱為龍骨之鄉的嘉蔭縣,曾發現大量恐龍化石,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鴨嘴龍的骨骼化石。但有個奇怪的現象,就是發現了這么多的鴨嘴龍化石,卻沒發現一枚腳印化石。很多專家學者在恐龍化石發掘地細細尋覓,希望能發現蛛絲馬跡,起初沒有任何收獲。
據周忠立介紹,國內首枚鴨嘴龍腳印化石發現是很偶然的。那是在2002年9月,當時來自7個國家的地層古生物學者在吉林大學舉行“黑龍江流域白堊紀生物群及K/T界線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后學者們對黑龍江沿岸中新生界地層進行實地踏勘。當踏勘到嘉蔭縣永安村東南1.2公里的黑龍江邊時,發現了一塊滾石板,上面保存著一枚完好的大型三趾恐龍腳印。
專家鑒定是鴨嘴龍留下的
在省地質博物館,周忠立領記者參觀了這枚恐龍腳印化石。玻璃展櫥中,是一塊一米多長的條石,石頭平面上印著一只三趾腳印,三趾厚實粗壯,中趾呈“U”形,趾間有蹼的痕跡。周忠立說,細看趾尖還有扁形的爪,腳印后部邊緣粗圓,腳掌的寬度要大于長度。專家認為,這是一枚左腳腳印。
根據專家的測量,這枚腳印化石中趾長18厘米,左趾長11厘米,右趾長15厘米。左趾與中趾的夾角約42度,中趾與右趾的夾角約37度,而左趾和右趾的夾角約為90度。
周忠立告訴記者,當初專家對腳印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腳印是一只兩腳恐龍留下的。而有三個腳趾的兩腳恐龍有蜥臀目中獸腳類和鳥臀目中的鳥腳類,嘉蔭這枚恐龍腳印根據特征看,應該是一只鳥腳類恐龍。”又根據腳印中趾呈“U”形腳印后部邊緣粗圓等特征,判斷腳印是鳥腳類恐龍中的鴨嘴龍。而此前,我國還沒有發現過鴨嘴龍腳印化石。北京自然博物館恐龍腳印研究專家李建軍說,這枚腳印左右趾間的夾角為90度,也能印證它是鴨嘴龍的腳印。但李建軍告訴記者,這枚腳印腳趾間像蹼一樣的痕跡,其實并不是蹼,根據多年對恐龍腳印的研究,李建軍認為蹼的痕跡是恐龍的皮膚,而不是蹼。
“腳印”的另一半哪去了?
恐龍腳印有上模(凸形)和下模(凹形)之分,嘉蔭發現的這枚鴨嘴龍腳印,呈凸形,是上模。
專家考察發現,印有恐龍腳印的石板是從黑龍江岸邊山崖上滾落下來的。有人推測說,這枚恐龍腳印的下模可能還在岸邊山崖上。李建軍先生卻不同意這種看法,“恐龍腳印要么只有上模,要么只有下模,上、下模同時存在的情況極少發現。”李建軍介紹說,“一塊完整的石頭是不可能發現恐龍腳印的,如果恐龍腳印被包裹在石頭里,石頭又不會自己裂開,恐龍腳印也就不會露出來。”但實際上,恐龍腳印并不是包在石頭中,它的上模或者下模在地質運動中部分被風化沖刷,才現出模型來。因此李建軍判斷,嘉蔭的這枚鴨嘴龍腳印化石下模應該早就風化掉了。
據了解,發現這枚鴨嘴龍腳印化石的是美國丹佛自然歷史博物館的K.Johnson博士,為了紀念這位美國學者,我國首枚鴨嘴龍腳印化石的名字被冠上了這位美國學者的姓氏,被稱為“姜氏嘉蔭龍足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