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攪動藝術品市場 是藝術還是生意?
資本攪動藝術品市場 是藝術還是生意?
資本攪動藝術品市場 是藝術還是生意?
虛火過剩
在2007年倫敦的佳士得,倫敦、紐約、香港的蘇富比,倫敦的飛利浦秋拍上,中國當代藝術共有18件作品進入了千萬級排行,其中岳敏君的《處決》和《希阿島的屠殺》拍價分別居第一和第三位,《處決》拍出4516萬余元天價,《希阿島的屠殺》拍價也高達3135萬余元。曾梵志的《協和三聯畫》排位第二,拍出4256萬余元。
近幾年,中國幾乎一夜之間躥紅,成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品市場。岳敏君、曾梵志、張曉剛、王廣義、蔡國強、方力鈞、劉野等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的賣價之高、漲幅之大令人咋舌。大量熱錢的涌入,在藝術品市場吹起一層層泡沫,藝術品經紀人和“包養”藝術家的出現也讓藝術品的真正價值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問號。中國藝術評論家嘆惜它“非理性繁榮”,西方藝術批評家則不無諷刺地將其稱之為——“錢講普通話”。旅居夏威夷的知名抽象派畫家侯翠杏說:“現在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在國外可以買到小幅的凡高真跡,價值高得連我都不敢相信。可以說,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拍賣還沒有經過春天,就已經直接進入盛夏,虛火過剩、水分太大、畸形繁榮。”
“中國油畫拍賣價格驟然飆高是從2003年開始。在這之前油畫拍賣了將近10年,成交額遠不及古典國畫和文物。當代藝術的拍賣熱潮則始于2006年紐約蘇富比開辟的亞洲專場,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成交額遠遠高于日本。2006年,是讓所有關心藝術的中國人突然興奮的一年,2007年的變化則已不再是對價格的興奮,而是對下一個紀錄的期盼。”著名畫家陳丹青認為,“現在,古董和藝術品正在迅速被金融資本帶動,這是美國暴發戶的老故事,我們也在大規模跟進。可實際上,我們的藝術品市場還遠遠談不上完善,只不過正在趨于理性。可是瘋狂的買家和各種因素的不斷介入,卻不斷將這種遞增的理性打亂并且損毀。中國藝術市場的無序,帶動了大量暖昧的利益,因此雖然可以說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已進入盛夏,但實際上我們的藝術創作卻停留在初春,還是幼稚的。”
藝術家遷徙,
尋找和諧發展空間
2007年9月3日,北京市政府首批確立的10個文化創意產業區中,“798藝術區”赫然在列。12月19日,798工廠被列入《北京優秀近現代建筑保護名錄(第一批)》中。798——這處昔日的國營軍工企業所在地,經美國《新聞周刊》和《財富》雜志等多家媒體報道后,幾乎成了全球公認的北京“城市名片”。
然而就在798的聲名越來越響的2007年,卻有一大批藝術家毅然選擇了搬離,其中包括最早入駐798的部分藝術家。在這些“屬于798的元老”中,黃銳的離開令業界一片嘩然。
作為中國先鋒藝術領軍人之一,黃銳見證了798藝術園區的崛起。2002年,他以0.6元/平方米一天的低價入駐798,介紹了日本“東京畫廊”,在此開辦“北京東京藝術工程”,隨后他頻繁地發起、舉辦當代藝術活動,成為798重要的構想者和推動者。
而今,再次談到往事,黃銳黯然神傷:“798受到眾多藝術家和國外的關注,因為它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自由舞臺。每一次展覽和確立的主題都是藝術家們思想的碰撞和提升,它傳播的是形象、意念、當代的思想,是對人們生活品質以及內心的尊重和關懷。798在發展,藝術家對創作環境也自然有了完善的解讀。然而過于迅速的發展,已與藝術家需要的純粹的工作室環境相悖。藝術家不想抵制商家,798必然會變成商業區,但那必須是順應自然的發展,而不是不和諧的冠冕。”對此,清華美院教授李象群給出了這樣的結論,798作為一個創意園區,理應被管理,但要保證其和諧、健康的發展,管理者需要加強自身的專業性,懂得如何去管理藝術。而當代藝術評論家楊衛曾評價,798工廠藝術區和今日已蕩然無存的圓明園畫家村相比,根本區別就在于前者已經成功地被商業化。
目前,從798遷出的藝術家,紛紛搬到宋莊、草場地、酒廠等藝術園區中。新的藝術空間慢慢形成,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因循著不同的藝術目標,各自踏上不同的遷徙之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