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紀清遠、盧平小記:并駕藝舟有雙楫
畫家紀清遠、盧平小記:并駕藝舟有雙楫
畫家紀清遠、盧平小記:并駕藝舟有雙楫
時間:2008-01-07 00:00:00 來源:人民日報
名家
>畫家紀清遠、盧平小記:并駕藝舟有雙楫
 |
 |
清代惲南田在《論畫》中言:“清如碧水,潔如霜露,輕賤世俗,獨立高步。”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紀清遠便有著這種畫境和人生境界的追求。
紀清遠自幼喜愛繪畫,在學習中國畫的初期階段,得到了齊良遲先生的指導。19歲時,又有幸得到蔣兆和先生的指點。由于他聰明好學,大膽實踐,很快便取得了成績。21歲時處女作《大院新春》入選北京市美展。此后,他在周思聰老師的指導下,深入工廠和農村,畫了上千張速寫、素描,鍛煉了堅實的人物造型基礎。后來,紀清遠考入北京師范學院美術系,在基本功和美術理論知識方面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近十幾年,他畫藝大進,畫了大量新作并多次入選國內外畫展,其中,《唐人詩意圖》榮獲全國首屆工筆畫大展大獎。
紀清遠的作品多選材于歷史故事和古詩詞,在手法上又有別于傳統的古裝人物畫。他常說,畫歷史題材,也應體現出現代人的心理。《唐人詩意圖》抓住了詩人和入京信使在大漠風雪中交別的瞬間,行色匆匆的人物尚未停穩,飄起的大紅披風更使畫面充滿了動感,畫面構圖虛實相襯,色彩沉穩明快,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紀清遠的畫作還流露出飄逸、含蓄、清雅的書卷氣。新近創作的《沈括像》、《南陽張衡》、《李白獨坐敬亭山》等,都是人物畫中的上乘之作,在繼承蔣派人物畫的基礎上有獨到創意,人物面部結構準確、生動,身上及環境用寫意畫法或采用沒骨法,靠渲染出結構,似有似無,沒骨法與勾勒法相結合、工寫兼備的水墨畫法,自成一格。
紀清遠的夫人盧平也是一位畫家。盧平生長于成都,13歲考入成都市藝校美術班,17歲處女作《慶功晚會》獲獎,可謂少年得志。恢復高考之后,盧平考入四川美術學院國畫系,成績優異,畢業后留校任教。1985年調入北京畫院任專業畫家。
盧平主要擅長工筆畫,兼寫意人物畫。她注重生活體驗,經常深入到鄉村或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表現鄉村清水邊淳樸的川娃兒、郁郁竹林中的傣家姐妹或皚皚雪原中的健壯藏女,創作了大量以婦女兒童為題材的作品。在她的筆下,純樸美麗的少數民族婦女和天真可愛的娃娃像大自然一樣質樸,充滿了濃郁溫馨的生活氣息。女性特有的細膩筆法,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使她不斷創作出表現普通人生活、反映時代和民族特色的好作品。
盧平認為成熟的藝術技巧是思想和情趣的具體體現。她在藝術形式上艱辛探索,在工筆繪畫技巧方面不拘泥于傳統的“十八描”,增加了寫意畫漬染、點戳等技巧,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環境處理,都突破了寫實和舊有的傳統模式,適當吸收了抽象藝術、民間剪紙等藝術形式,畫面富有工藝裝飾意味。近幾年,盧平把水墨畫的筆墨韻味和工筆畫細致入微的刻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兩者優勢互補,創作了大量小寫意人物,畫面虛實相間,收放有致,像一首田園詩,營造出溫馨恬靜的藝術氛圍。
十年前,紀清遠、盧平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伉儷畫展,并在成都、新加坡、悉尼舉行巡回展,反映很好。結婚廿余年來,生活上,他們互相關愛;事業上,他們共同進步,一起體驗著藝術探索的艱辛和歡愉。天道酬勤,相信這一對伉儷,在藝術的世界里將一如既往地并駕齊驅,穩步前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