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鎮館之寶《上虞帖》故事離奇
上博鎮館之寶《上虞帖》故事離奇
上博鎮館之寶《上虞帖》故事離奇
上海文廣傳媒新開播的藝術人文頻道已經引起廣泛關注,作為新頻道中的重要欄目,《文物博覽》即將于今日20時30分首度亮相。這檔節目的最大看點,是對國寶級文物背后故事的精彩講述。在曲折離奇、令人感慨的故事講述中,文物的歷史價值、美學價值就精彩地展現在了觀眾面前。
情景再現曲折經歷
對于上海市民而言,很少有沒去過上海博物館的,但博物館的寶貝可不是人人都能見到的。比如,王羲之《上虞帖》便是一件出于保護考慮平日藏于庫內,難得與人一見的國寶,而在這件國寶背后更有著一段曲折的故事。“文物博覽”首期節目就將鏡頭對準了這件只有手帕大小,卻牽動著無數人心的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上虞帖》。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上虞帖》突然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而它的再次被發現,卻是歷經曲折。上世紀七十年代,上博人員萬育仁在清理書畫時,于竹筐內發現了《上虞帖》,但被當時多數專家認為是贗品而打入“冷宮”。沉寂三年之后,敬業的萬育仁重提《上虞帖》,請返回工作崗位的沈之瑜及書畫保管部主任馬承源過目,在無法確定的情況下又請來了書畫大家、鑒定權威謝稚柳進行鑒定。謝稚柳做了大量而又細致的工作,又花了十天時間將只有手帕大小的《上虞帖》與眾多唐宋作品作比較,最終在一方不清晰的印章上找到突破口,通過科技照出了帖上的印章字樣,由此確定《上虞帖》為唐代摹本。
在“文物博覽”中,就將再現這一發現過程———觀眾可以切身體會到當時萬育仁為《上虞帖》奔波的忐忑和謝稚柳考證時的嚴謹。這個故事甚至追述到清末時期,逃難者將《上虞帖》縫于棉衣之中,由北向南輾轉的過程。
無價珍寶打造“布景”
今晚播出的“文物博覽”節目中,觀眾得以有機會見到《上虞帖》真跡。值得一提的是,主持人趙屹鷗在講述故事時漫步于深夜寂靜的博物館,他的前景或許是個青銅大鼎,他的背后或許是個北魏石像,那可都是價值連城的文物,這樣的電視“布景”可以說是任何電影、電視都無法企及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檔極盡奢華的節目,堪稱億萬資金打造。
對于為何要采用講述故事的方式來呈現文物,“文物博覽”主創人員介紹,故事是最好的載體,單單介紹一件文物如何美妙如何珍貴,觀眾心理上會敬畏會仰望,卻不會發自內心地感動,而著重介紹博物館內的國寶級文物,也是提高人們對藝術品鑒賞、鑒別的絕佳途徑。“文物博覽”制片人程瑩指出,不少文物類電視節目以文化為名,卻依然用娛樂噱頭嘩眾取寵,“一件文物不僅具有工藝美學、歷史考古的價值,它們本身的故事其實也折射甚至構成了歷史。”它之所以迥異于觀眾所熟知的《國寶檔案》等同類節目,是因為它更專注地發掘和呈現了文物故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