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海一號”看宋影青瓷
從“南海一號”看宋影青瓷
從“南海一號”看宋影青瓷
舉世矚目的“南海一號”終于整體出水,這是我國考古史上一件大事。從打撈上來的物品看,“南海一號”是外銷的商船,裝載的瓷器主要匯集了當時著名的四個窯系:景德鎮的影青瓷、福建德化的印白瓷、福建的建窯黑釉及浙江龍泉的青瓷。
出水的宋影青瓷中,有劃花碗、小瓶、葫蘆形瓶等。影青瓷又稱青白瓷,是仿制定窯產生的新品種,它“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的獨特風格,是宋代湖田窯制瓷大師們的一大創造。影青瓷的出現,讓世人刮目相看,從而奠定景德鎮作為未來“瓷都”的地位。我常想,也許工匠們是從江南清澈的湖水和蔥翠的森林中獲得靈感而造就了影青瓷無比精美的作品。
宋代是一個崇尚玉器的時代,但一般的老百姓難以擁有,青白瓷正是在平民百姓對青白玉可遇而不可求的情況下出現的,是景德鎮陶瓷工匠師們別出心裁地利用當地優質“高嶺土”,燒出的色質如玉的瓷器,以滿足民眾的消費需求。其色淡優雅、晶瑩如玉,歷史上有“假玉器”美稱。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玉枕紗櫥”之句,玉枕指的是青白瓷枕。
我寫《尋訪中華名窯》時去考察過生產影青瓷的湖田窯遺址,離市區才5公里。這里事實上已同市區連接在一起,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一派繁榮的景象。望著不遠處松木茂密的南山,湖田窯博物館內的葫蘆窯、馬蹄窯、龍窯和當年取土的池塘,在我的眼前一點一點地生動起來,我甚至聽到了當年燒制器物的碰撞聲,看到了精美的瓷藝在泥土里孕育,在烈火中催生。成批的影青瓷通過各地龐大的商船運往四面八方,經過無數艘“南海一號”銷到世界各地,為大宋王朝帶來滾滾的銀兩。
宋廷南遷后,制瓷重心南移,這在客觀上推動了湖田窯制瓷業的發展,我在杭州皇城遺址考察時,曾見過不少湖田窯生產的影青瓷碎片。青白瓷由于瓷胎潔白,釉料在高溫下流動的原因,“光致茂美”,曾風靡一時。其燒制技術也很快傳播到江西境內的十余個縣市。福建、浙江、廣東、湖南多省也相繼仿燒。據宋人《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京都汴梁與臨安等地都有專門出售青白瓷的店鋪,出售的是供都市人日常生活使用的飲食、飲茶及飲酒的器皿。
影青瓷具有惹人喜愛的色彩。當時的影青瓷絕大部分為薄剔而成的透明飛鳳等花紋。這些花紋由技藝高超的陶瓷藝人在坯體上刻制之后,上透明青釉,以高溫燒制而成。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指出:“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宋代景德鎮影青瓷的燒制達到新的高度:其釉色青翠而潤澤;釉質晶瑩透徹而顯胎;紋飾繁密而清晰,刻、劃、篦等紋飾線條流暢而潑辣,青白釉瓷不僅有色澤之美,而且還獨具一種蘊蓄豐厚質感的內在美,給人以無窮韻味。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