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侃款犀角雕芙蓉鴛鴦杯 犀角雕饕餮夔龍杯
2006年以來犀角雕作品價格一路攀升,2006年香港春拍,一明代犀角雕雙螭龍海棠形杯以1076萬港元成交,同年紐約秋拍,清康熙犀角張騫乘槎溯河源帶尤通款的槎杯,成交價達到1850萬元,創造了截至目前犀角雕刻器拍賣的最高紀錄。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犀角杯就開始不斷出現在國內的拍賣行中,尤其是2000年后,價格持續上揚,市價漲了至少十幾倍,而國際行情也在飛漲。
犀角雕蘭亭修禊圖杯
犀角雕工藝已成絕響
犀角雕作品如此身價暴漲,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存世量有限,且料源也十分珍罕。中國不出產犀牛,所以即使在古代,犀牛角也屬于珍稀物品,多是通過進貢、貿易等渠道進入中國。犀牛角流入中國,據悉是從鄭和七下西洋之后開始的。
犀牛角有非洲犀牛角和亞洲犀牛角之分,目前,亞洲犀牛已經滅絕,因此亞洲犀角格外珍罕,價值高于非洲犀牛角;而且從藥用價值上說,亞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20倍。所以如何區分亞洲犀牛角和非洲犀牛角就顯得格外重要。
鑒別方法之一就是看犀牛角,黑犀、白犀、蘇門答臘(撒馬利亞)這三類有雙角,爪哇、印度則是單角。印度獨角犀的角,由于數量極少,價值極高,非常珍貴。三種亞洲犀角中,最長的是印度犀角,可達二十幾公分,東南亞犀角次之、蘇門答臘犀角最短;二是形狀比較特殊,角上有縱向紋路,類似甘蔗,橫斷面則呈“栗米紋”,底座呈馬蹄形,最適合制作馬蹄杯,角的前后有“天溝地崗”;三是藥用價值高,有腥味。老作品有的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也有的皮殼上了漆,但只要在毛料上摩擦就能聞到一股香味;此外,亞洲犀角質地半透明,在光照下呈瑪瑙色。另外,還可以從犀牛的皮膚上進行區別,印度犀牛的皮膚上清晰可見深深的折痕,就好像穿了鎧甲一樣,而非洲犀牛的皮膚則比較光滑,沒有折痕。
很多人認為,犀牛角越重越值錢。一些專業藏家則認為,作為藝術品,犀牛角質地、工藝、形狀同樣很重要。目前市場上很多人用水牛角、黃牛角等冒充犀牛角。因此,專家指出,犀牛角底部的蜂窩紋,是其區別其他種類牛角標志性特征。
據介紹,中國犀角雕刻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流派:一是北京派,代表宮廷藝術,取材厚、大,表現皇室題材,工藝精美,不計工本材料;二是蘇州派(包括嘉定),工巧薈萃、講究文人氣息,多取材蘭亭雅集、東坡游赤壁等題材,用料次于皇家;三是廣東派,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以花卉為主,用料較薄。中國歷史上犀角雕刻工藝在明清達到高峰?,F存的亞洲犀角雕刻作品絕大多數(超過95%)是明清時代的作品。亞洲犀角絕跡后,非洲犀角取而代之,則是在清代中葉以后,大多是為了貿易作來料加工。此外,犀角雕刻作品除了看材質,還要看制作年代、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