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366天的藝術秀
一場366天的藝術秀
一場366天的藝術秀
在2008年的366天中,上海證大藝術館將舉辦一次“藝術奧運會”,投入巨資,每天在上海不同地區呈現一個藝術活動,這一年下來有300多個藝術活動,夠你把當代藝術把玩到發膩
366天中的某幾天,蒼鑫將帶領著志愿者完成一系列諸如“停、趴下、舔地”的表演動作,意味著“交流”;楊振中在約3米深、直徑1.8米的地洞里安裝強燈,讓體驗者進入睡眠狀態;唐茂宏將把一個白色雕塑放入公共空間,雕塑的三個立面分別為簡體漢字“張偉”、“王偉”、“王芳”,據說這是2007年公安部查詢中心統計的“中國重名最多的50個名字”的前三位……
在新年的頭幾天,你會抱怨生活缺乏創意乃至無趣嗎?又是一個不斷重復的365天?不,2008年有366天,四年一次的閏年,中國的第一次奧運會,還有一個復雜的藝術計劃,名為“介入:藝術生活366天”。
從2008年1月1日起,到2008年12月31日止。在這366天中,上海證大藝術館將舉辦一次“藝術奧運會”,投入巨資,每天在上海不同地區呈現一個藝術活動,有時是一個藝術展覽,有時是一個行為藝術,有時是搞一個互動的裝置藝術……你對當代藝術不了解?沒關系,這一年下來,300多個藝術活動吧,夠你把當代藝術把玩到發膩。
谷文達“掛”燈籠
元旦那天,“介入:藝術生活366天”頭炮打響。參與的藝術家大名鼎鼎,谷文達,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在紐約藝術圈闖出名頭的人物之一。展覽的地點有些特別,不是證大有近2000平方米的美術館內部,也不是上海的某個犄角旮旯里的畫廊或是藝術空間,而是在全國的主流平面媒體的版面上。
展覽的藝術內容古怪得很,藝術家把大紅燈籠掛在盧浦大橋上和包裹住整個金茂大廈——不過,這只是通過電腦制作的圖片。于是,在1月1日這天,全國各地有20多家日報都出現了這個奇特的版面圖案:中國燈籠里三層、外三層地把盧浦大橋包裹住,與遠處同樣掛滿燈籠的金茂大廈呼應成一個龍的圖案。如果按照計劃進行實物放大,巨大的燈籠龍身自盧浦大橋始,沿南北高架路再轉上延安高架路直至外灘洋洋20多公里,與穿著大紅燈籠袍的金茂大廈交相輝映。
不過藝術家透露,《天堂紅燈》為系列實物作品,不光是一個媒體計劃,而是針對不同的國家進行“掛燈籠”創意。首件實物作品已經得到了荷蘭一家著名公司的贊助,藝術家通過藝術機構與當地政府游說了近2年時間,加之2008年是荷蘭中國年,至此,有望于今年在荷蘭完成,贊助金額達到200萬~300萬美元,屆時,中國的大紅燈籠將會把荷蘭某個著名建筑物整體包裹起來。再往后,藝術家還想把燈籠掛在長城、金字塔和帝國大廈上。
“就像中國在世界各地造100個孔子廟一樣,這些方案將成為中國的形象使者,是和平、吉祥的宣傳;并且,它選擇當地文化的象征物與中國的大紅燈籠進行對話,表現兩種文化之間的某種沖突。設計在上海以中國當代標志性建筑金茂大廈和盧浦大橋為主體?!惫任倪_介紹自己的創意時說道,如今這位藝術家所做的藝術品在世界兩大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都被掛出百萬元人民幣的價格。
首個活動《天堂紅燈》亮相后,主辦方此后每天還將安排不同的文化事件,構成2008年的“藝術奧運”之年。而在2008年至2009年期間,證大現代藝術館將會收集和整理所有“介入”相關文獻,建立文獻庫,并做深度學術研究和編輯、出版各種相關文獻,這些文獻將會作為2010年喜馬拉雅·證大當代美術館的開館展向公眾展示。之后,它們會按不同的主題、類別、時間、地域、媒介等被細分為各種不同的展覽,在世界各地巡回展示。
藝術在坊間
長久以來,藝術都作為精英文化而區別于電影、電視等大眾文化的形式存在。就算是特立獨行的當代藝術敘事,當被置于特定畫廊、博物館的藝術機構之中時,也暗示著一種文化權威,并在這樣特定的空間中獲得“精英”身份。
證大美術館現在所做的,就是把藝術“精英”的表皮剝下,把它放到大眾的視野中進行多層批判?!八囆g應該是介入到大眾日常生活中,成為諸如工作、休閑、娛樂等等的日?;袨?。它是試圖利用一切可能的藝術?!辈哒谷?、上海證大藝術館館長沈其斌如此解釋“介入”的由來。
它的366天展覽還包括以下藝術活動:在上海的某個公共空間,一個叫蒼鑫的藝術家將帶領著志愿者完成以下一系列諸如“停、趴下、舔地”的表演動作,意味著“交流”,至于交流什么,則讓觀眾自己解讀;藝術家楊振中玩了一個視覺游戲,他在約3米深、直徑1.8米的地洞里安裝強燈,同時洞里還會播放睡覺的聲音,燈光由洞口射出,與睡聲同步,漸漸加強,然后熄滅,據說這很容易讓體驗者進入睡眠狀態;唐茂宏將把一個白色雕塑放入公共空間,雕塑的三個立面分別為簡體漢字“張偉”、“王偉”、“王芳”及這三個名字的拼音字母“ZHANGWEI”、“WANGWEI”、“WANGFANG”,據說這是2007年公安部查詢中心統計的“中國重名最多的50個名字”的前三位……
不過,當藝術真正成為大眾文化的一種,是否會有人打著“文化的公共性”的旗幟卻搖身把藝術變成為一種可復制的文化工業。而且,這種“藝術作品必須通過與被詛咒的現實的差異,體現一種否定”的當代藝術立場,是否會逐漸失去藝術提升審美的原始功能?這種釜底抽薪的做法如同法國突然宣布禁止在咖啡館吸煙,這種起源于18世紀的咖啡+煙草的咖啡館文化似乎在法國一下失去了主心骨,在一些知識分子眼中,禁煙與驅趕無異。
精英文化,還是大眾藝術?對藝術家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題,它意味著對立的立場。但對觀眾來說,這只是一場生活藝術秀,拋開對藝術的追問,在考驗人們審美疲勞的同時,它的目的也許能夠指導人們重新拾起發現的眼神,告訴人們生活可以是美的、丑的、創意的、惡心的,而不是無動于衷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