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雕塑家雕刻“蛋殼”
成都雕塑家雕刻“蛋殼”
成都雕塑家雕刻“蛋殼”
近日,位于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側,耗資26億元、可容納5500名觀眾的中國國家大劇院正式啟用。這個大劇院外觀像一只“漂浮”在水面的銀白色“蛋殼”,極具藝術性。眾所周知,中國國家大劇院由法國著名建筑大師保羅·安德魯設計,但鮮為人知的是,大劇院音樂廳的內墻及音樂廳、歌劇廳、戲劇場三個主體部分外墻藝術裝飾浮雕設計,全部出自成都雕塑家鄧樂之手。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鄧樂向記者道出了設計國家大劇院背后的故事。
成都雕塑家方案
贏得安德魯認可
“中國國家大劇院業主委員會與安德魯有約,業主必須尊重主設計師意志,大劇院的一切設計都需獲得主設計師認可,方能施工。國家大劇院外觀極其現代、簡約,安德魯便要求外墻設計需體現出純粹的中國文化。”鄧樂告訴記者,在他接手設計工作之前,國內外數位藝術設計人員已在北京一家工廠里,對大劇院內壁形式進行了一年多的設計實驗,但方案一直無法讓安德魯滿意。經中央美術學院推薦,受中國國家大劇院業主委員會萬嗣全主席的邀請,鄧樂于2004年2月接受業主委員會委托,開始了設計和模型制作。
“當時覺得整個‘蛋殼’非常西化,而設計師又希望將中國元素融入其中,確實頗費思量。”鄧樂透露,當時委托方提出3個要求:符合聲學要求;要有東方文化的造型傳統;起伏要有節奏感。針對這3個要求,他思忖:法國藝術的獨特性在于浪漫和純粹,而中國造型藝術一直追求含蓄雋永與謙遜和諧,注重空靈與意境美。雖然中法文化有差異,但當代藝術都崇尚簡約,在這個層面上是可以溝通的。于是在設計過程中,鄧樂想到了中國名曲《高山流水》,那行云、流水的流暢和柔美,既能體現法國的浪漫優雅,又有東方神韻,在藝術的理解上可與音樂、歌舞、戲劇本質內涵協調,并與建筑設計師的設計理念達成一致。”國家大劇院建筑的純粹性容不下任何雜音,哪怕一個小小的瑕疵都會降低整體品質。”鄧樂追求的境界終于得到了保羅·安德魯的認可,“安德魯看到我的設計后相當興奮,一個勁地握住我的手表示感謝。”
有意思的是,由于鄧樂的設計過于純粹,僅有流水的高低起伏與波浪的大小變化,這讓原本想插入自己想法的安德魯無計可施,只得搖搖頭按照鄧樂的設計方案實施。
內墻浮雕工藝
獲得國家專利
用什么材料制作大劇院音樂廳內墻浮雕?保羅·安德魯和業主未給鄧樂任何限定,于是他在一大堆實驗物件中,選用了石英砂做造型。“石英砂柔軟,易于造型,與流水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他又為找不到固定方法而發愁。經多次實驗,鄧樂受到翻制模型啟發:流動的東西可用膠來固定。沒想到實施后,效果出奇的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砂的塑造過程中,鄧樂還研制發明了錐砂畫法、堆積法、風雕刻法、砂粒凝固法、內外模修型法等一整套新工藝,這套新工藝也獲得了國家專利。此外,這些設計還能在聲音傳播上起到特別的效果。鄧樂告訴記者,音樂廳的內墻壁是具有功能條件的設計,聲音從中心表演區必須傳遞到在場的每一個聽眾耳中,不能有共鳴和回聲。當他與設計師坐在最后一排,調音師工作時的小聲說話都清晰得如在面前,這真是一種奇妙的“聲音磁場”。據悉,這些效果與鄧樂設計的造型有很大關系,因為墻體高低、大小、起伏的變化,對聲音發生了反射作用。
延伸閱讀
傳統與時尚兼容并包 成都雕塑人才輩出
為何此次中國國家大劇院主體部分的設計會花落成都雕塑家之手?業內人士分析道,這與成都濃厚的雕塑氛圍有關。上世紀30年代,中國雕塑界泰斗劉開渠老先生曾在成都生活了數年,是他引領著成都城市雕塑在全國率先起步。近年來,成都擁有大量國內知名的雕塑家:葉毓山、譚云、王全文、朱成、嚴永明、鄧樂……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成都的城市雕塑就已有了一系列優秀作品。這些雕塑成了無形的名片,讓成都雕塑家在業界享有盛譽。
成都的雕塑傳統與時尚和諧共生。省雕院院長譚云認為,從人南立交橋下老成都民俗公園內的雕塑,到杜甫草堂的中國詩歌中心雕塑;從文化公園大型浮雕墻《燈會溯源圖》,到《川軍抗日出征陣亡將士紀念碑(無名英雄像)》,無不鐫刻著本土元素及歷史文化記憶。而不少創意新奇的雕塑作品,也在城市雕塑中凸顯了鮮明的時尚特色。成都雕塑不僅堅守傳統雕塑的寫實、具像,對體現當下語境的當代藝術也兼容并包,正是這種和諧包容的城市精神,成就了成都這座中國雕塑重鎮。
對于成都雕塑的優勢,業內專家分析說,成都歷史底蘊深厚,特點鮮明的金沙文明造就了這方熱土的雕塑激情,讓雕塑在成都有了根基。同時,太陽神鳥、青銅立人、面具等古蜀經典文物,也為雕塑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此外,四川雕院、四川美院等藝術院校,每年都培養出大量雕塑專業畢業生,他們中不少人已成為雕塑創作領域生力軍。
人物鏈接
鄧樂,職業雕塑家,從事雕塑事業30余年。代表作有雕塑《工業時代》、活水公園雕塑(與他人合作)、西南交大百年紀念雕塑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