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報國寺:見證民間收藏市場的變遷
北京報國寺:見證民間收藏市場的變遷
北京報國寺:見證民間收藏市場的變遷
工作和生活的余暇,逛一逛收藏市場,擺弄擺弄自己的藏品,這已經成為當今很多人的休閑方式,也有一些人甚至由“玩票兒”進而“下海”,投入這個行當經營謀生。如今,各地都有了上規模的收藏市場,隨便一個市場都夠逛上一天兩天的。有的地方花了幾十億上百億,打造文物藝術品交易和旅游一條街,但是那里的生意和人氣似乎仍然沒有地攤旺,逛地攤似乎仍然是人們的最愛,類似北京潘家園、報國寺這些老牌文物市場永遠是收藏者心目中的樂園。
其實,自發形成的古玩市場看似簡陋,但用心經營也可以搞出規模和名堂,北京報國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1997年,修葺一新的古剎報國寺作為一處收藏市場向社會敞開大門,并以服務大眾為宗旨,提出了發展中國民間收藏產業的口號,逐步發展起來。
2007年是北京報國寺收藏市場10周年紀念,年底有關單位接連舉行了多種活動紀念這樣一個靠民間的人氣發展壯大起來的市場,總結出來的報國寺市場全國第一就有以下若干項————民間收藏產業的第一個倡導者和實踐者;全國第一個民間收藏的綜合基地;全國第一個收藏市場風向標;全國第一個系統組織交流交換的市場;全國第一個四季舉辦錢幣交流會的市場;全國第一個舉辦大眾拍賣的市場;全國第一個“擁有”權威報刊的市場;全國第一個將協會系列引入的市場;全國第一個建立民間收藏館群落的市場;全國第一個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的市場。
這些全國第一總結得是否準確姑且不論,報國寺的管理者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發展機遇,把一個民間性的收藏品交易市場發展得十分紅火則是不爭的事實。這里的管理者對于市場不僅僅是收收管理費和維持維持秩序,而是想盡辦法為市場的經營者和消費者服務,提高市場的品位和服務水平,增強市場內商家的專業和文化素質,把全國性、地方性不同的收藏組織有計劃地引入市場,并針對不同收藏門類特點,安排各種收藏活動,報國寺收藏市場在全國堪稱首例。10年來,報國寺收藏市場舉辦了百余場大眾拍賣會,組織了百萬人次參加的全國性民間收藏交流活動,舉辦了100多次各類收藏研討會,成為集銷售、拍賣、展示、交流、講座5大功能于一身的民間收藏市場。這些活動讓更多的收藏者有了展示自己藏品的機會,使更多的收藏者加入到收藏組織的隊伍中來,從而有效地推動了各個收藏門類自身的發展和收藏組織的壯大,也使一個原來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和優惠政策的市場成為全國的名牌市場。
由報國寺收藏市場開創的18家收藏館,每一家都可以說是該收藏領域的一大活動基地,個個都是一座濃縮型的民間博物館,它們不僅為廣大收藏者提供了一個免費參觀、相互交流的平臺,而且也讓海內外的旅游者飽覽了中國歷史的博大精深,感受了一番民間收藏的新體驗。報國寺市場的做法是正確的,也是成功的。10年風雨之后的今天,實在是值得祝賀。
10周年慶典活動期間,北京報國寺不僅舉辦了“首屆中國·報國寺錢幣博覽會”,還評出10名優秀的收藏愛好者、10名先進收藏經營者,展示報國寺收藏市場10年成就展同時開展,“北京報國寺民間收藏論壇”也在此宣告成立。這些活動對民間收藏發展無疑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
報國寺市場的10年發展,說明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所具有的力量,也見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收藏這個行業展示的無窮魅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