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桿胡同113號
竹桿胡同113號
竹桿胡同113號
竹桿胡同屬東城區朝陽門地區,是朝陽門南小街路東從北往南數的第二條胡同。胡同自西向東溝通朝陽門南小街和朝陽門南大街,長600多米。明代,稱“鑄鍋巷”,據傳當時此地聚居鑄鍋匠人,故名;清乾隆時稱“竹桿巷胡同”,據說因當時此地有竹竿市場而得名,其實“竹竿巷”乃“鑄鍋巷”之音訛傳也是可能的;宣統時稱“竹竿巷”;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胡同兩條南北向的小胡同(貴人關、北扁擔胡同)并入,稱改“竹桿胡同”。
竹桿胡同113號,舊時的門牌是竹竿巷甲34號,在胡同中段北側,坐北朝南,現已被改造成為樓房居民區,其大致位置應為現在的北竹桿胡同8號樓占地的一部分。
據房屋檔案記載:竹竿巷甲34號,坐北朝南,由東、西兩個小院組成;街門開在東院的東南角,為穿墻式小門樓,故西院為里院,東院為外院。外院是一個呈刀把形的三合小院,院子的南部是通向街門的狹窄過道;房屋集中在院子的北部,有北房4間,東房、南房各3間,西院墻有穿墻門與里院相通。1943年,著名畫家蔣兆和在這個小院里完成了扛鼎之作——《流民圖》。有評論說:“在殘酷的戰爭年代里誕生的《流民圖》是蔣兆和的代表作,它融西畫與中國畫傳統筆墨于一體,集大成地將中國水墨人物畫技巧前所未有地推到了現實的面前,代表著中國水墨人物畫的新紀元。”“《流民圖》,它走向了畫家愛國精神的頂峰,走向了畫家崇高藝術的頂峰,走向了畫家人生的頂峰。”
蔣兆和(1904-1986),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初名萬綏,三歲時改名兆和,四川瀘州人。1928年任教于中央大學藝術系,1930年任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授,1935年接辦李育靈在北平東城大方家胡同15號的畫室招生授徒,1938年任北平私立京華美術學院教授,1947年被聘為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50年后一直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蔣兆和是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顧問,第三、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有《蔣兆和畫冊》、《蔣兆和畫集》、《蔣兆和作品選》、《蔣兆和畫選》、《蔣兆和作品全集》存世。
蔣兆和出生在四川瀘州一個貧窮的書香門第。其父蔣茂江(字匯泊)是清末秀才,雖書畫詩文為當地所敬重,卻因家無余蔭只能以教蒙館為生,生活自是困苦。舊時有諺:“家有三斗糧,不當小孩王”可為佐證。蔣兆和到了上學的年齡,當時科舉已廢,新學已興;然而,卻因家境窘迫蔣兆和不能到新式學堂讀書,只能在其父執教的蒙館中接受傳統的舊式教育,在其父的影響和指導下研習丹青。
蔣兆和是自學成才的美術大師。
蔣兆和對于美術,有天賦,有興趣;美術對于蔣兆和,則是其生存的需要,謀生的手段。他在《蔣兆和畫冊》(1941年版)自序中寫道:“嗟夫,處于荒災混亂之際,窮鄉僻壤之區,兼之家無余蔭,幼夫教養,既無嚴父,又無慈母;幼而不學,長亦無能,至今百事不會,惟性喜美術,時時涂抹,漸漸成技,于今數十年來,靠此糊口,東馳西奔,遍列江湖,見聞雖寡,而吃苦可當;茫茫的前途,走不盡的沙漠……”
1920年,16歲的蔣兆和因生活所迫離開家鄉,沿長江東下流浪到上海。為了糊口,蔣兆和畫人像、畫廣告,搞商業美術設計和服裝設計,自修素描、油畫和雕塑,他像阿Q一樣“舂米便舂米,割麥便割麥”。即使這樣,有時還得忍饑挨餓、露宿街頭。對于阿Q,人們習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然而,蔣兆和創作于1938年的《與阿Q像》,阿Q的左手托著右手,雖然顯得無力,但右手卻是攥著拳頭。
蔣兆和說:“在舊中國,失業和流浪總是形影不離地伴隨著我,盡管如此,蘊藏在我心中的要把當代現實生活畫下來的志愿,并沒有因窮困而有絲毫動搖。”蔣兆和與貧苦大眾是息息相通的,他畫黃浦江畔的黃包車夫,畫北平城里撿破爛的老人和算命的盲人……畫自己親歷、親見的人間苦難。齊白石看到蔣兆和畫《賣子圖》,題寫了“妙手丹青老,工夫自有神。賣兒三尺畫,壓倒借山人”的詩句。《藝海春秋—蔣兆和傳》的作者劉曦林說,蔣兆和是一位悲劇藝術家,“他在造型藝術可能的范圍內,以訴諸視覺的形象,把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給人以悲劇般的感受。”蔣兆和自己說:“識吾畫者皆天下之窮人,唯我所同情者,乃道旁之餓殍。”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