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琺瑯彩曾被閑置65年 錦雞為題好稀有!
天價琺瑯彩曾被閑置65年 錦雞為題好稀有!
天價琺瑯彩曾被閑置65年 錦雞為題好稀有!
拍賣價碼刷新世界紀錄
近幾年來,在拍賣會上出現的幾件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均以上千萬港元成交。例如1999年,康熙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紋碗在香港佳士得拍賣行以1212萬港元成交;同年,一件雍正胭脂紅地琺瑯彩月季綠竹詩意小杯以1784萬港元成交;1997年,乾隆黃地開光琺瑯彩山水紋碗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以2100萬港元成交;2002年,雍正琺瑯彩題詩過枝梅竹紋盤以3252.41萬港元成交。這些都見證了琺瑯彩瓷器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還有一件藏品,收藏界無人不曉,其身價可謂震懾了整個收藏界。2005年,有逾280年歷史的珍品清乾隆御制琺瑯彩雙耳瓶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一露面,便創下了1.15億多港元的拍賣天價。這個價碼不僅刷新了清瓷器售價的世界紀錄,還打破了亞洲所有藝術品的拍賣成交紀錄。
精致小巧的錦雞圖雙耳瓶,原為乾隆皇帝的賞玩物。瓶身只有16厘米高,造工精細,是由景德鎮官窯精挑出的最潔白細膩的花瓶,再送往宮中,由御畫匠加以繪琺瑯彩飾。瓶身的花石錦雞圖構圖和風格皆具郎世寧之畫風,造辦處由皇帝親自監控以研新的釉彩技術,工匠更在瓶底落《乾隆年制》款,背面更題上古月軒詩句。
擺在電視機旁邊多年
原清宮收藏康、雍、乾三朝琺瑯彩瓷器最集中的地點是乾清宮東廡端凝殿左右屋內,共有400件,每一件或兩三件盛一木匣,匣內糊囊,匣蓋上刻填色品名,名曰“瓷胎畫琺瑯”。1933年古物南遷后有300多件離開故宮,1949年被運往臺灣,剩下的40件現在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而其他的琺瑯彩瓷器則在晚清流散出宮或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掠走。清乾隆御制琺瑯彩雙耳瓶正是這些流亡國外的珍品之一。
蘇富比中國藝術部負責人沈恩文說,珍品清乾隆御制琺瑯彩雙耳瓶曾是倫敦切爾西的一名清潔女工于1940年退休時,從老板那里收到的禮物。當時,接觸清乾隆御制琺瑯彩雙耳瓶的所有人都認為它只是一件工藝品。因為清乾隆御制琺瑯彩雙耳瓶上有紅、白、藍三色瓷釉,并有陰陽圖案和對稱花朵,所以很受清潔女工喜愛,她經常擦拭花瓶,使花瓶保養十足。后來,清潔女工把清乾隆御制琺瑯彩雙耳瓶傳給了她的孫子,這件清乾隆御制琺瑯彩雙耳瓶便被擺放在電視機旁邊許多年。直到2005年,清潔女工的孫子偶然發現在倫敦Bonham拍賣會上,一個清朝皇室散落的花瓶以24萬英鎊(約352萬元)賣出,便將清乾隆御制琺瑯彩雙耳瓶拿給拍賣行估價。Bonham拍賣行的亞洲藝術品專家當時就斷定,這件的確是清朝散落的珍品。這個稀有花瓶于18世紀奉命為乾隆制造,輾轉于1940年落入英國清潔女工手上。當時的估價僅有1400萬元。
錦雞為題世間稀有
沈恩文表示,琺瑯彩繪于17世紀時,由歐洲傳教士引入中國,當時受到康熙皇帝的垂青。之后,雍正命人研習有關技術,自行生產。
乾隆時期琺瑯彩瓷器的裝飾題材較雍正時更加豐富,除山水、花卉、花鳥外,還有中國或西洋人物,以及受西方“洛可可”藝術風格影響的各種洋花圖案。新增的各種色地、色地開光、色地軋道琺瑯彩瓷器,圖案繁復,不留空白,不題寫詩句。以天價拍賣成交的清乾隆御制琺瑯彩雙耳瓶,出產自乾隆年間,瓶身大小適中,剛好讓皇帝把玩于掌中。當轉動瓶身上的錦雞和花石圖案時,就如欣賞一幅圖畫。而“花上錦雞”,則有錦上添花的美喻。而且,目前以錦雞為題的近似作品,已知存世者僅5至6件,其中一個存放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館內,供游人鑒賞。清乾隆御制琺瑯彩雙耳瓶簡直是世間稀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