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追求生命本源的藝術之“道”
太初•追求生命本源的藝術之“道”
太初•追求生命本源的藝術之“道”
時間:2008-01-04 00:00:00 來源:TOM美術同盟
資訊
>太初•追求生命本源的藝術之“道”
 |
述說天地人的混沌初開
「道」為何物?說來簡單,亦很復雜。或許因為某些典籍名句的刻板印象,使我們一見「道」便要遁入一種玄虛的哲學想象,就像老子《道德經》開宗明義所揭示的「道,可道,非常道」一樣,莫測高深。「道」之所以難,便難在如此混沌的釋意之中。倘使加以喻意,或有助于理解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那股在陰陽負抱的互沖氣場間,開啟了這個世間一切的生生不息、運行不殆的道理。老子闡述的「道」,是一種混沖的宇宙祥和之氣、是一種天地循環之理,亦是一種生而為人的處事之道。是以「道,可道,非常道」,無可一言以蔽之。
無獨有偶地,在西方的宗教哲學中也有著相類似的說法。《約翰福音》的開頭便說:「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里「太初有道」(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中所指的「太初」,比「創世記」里說的「起初」還要更「初」。「創世記」的「起初」是指創造天地的那個時刻,是一個仍然有時間限定的概念。而「太初」是在造天地之前的那段混沌時間,非但沒有時間限定,甚至連「時間」都尚未出現,因為他們認為,神是無始的,所以「太初」便是無始的「太初」。連接東西方的《道德經》和《約翰福音》,并不難理解「太初有道,萬物自然生成」的中心思想,及其指涉的生命哲學。
然而平心而論,這個「道」不一定就得這么鄭重其事地看待,它或可僅是一種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你我都有的面對生命的道理。「道」,可以是極貼近我們成長過程中,那個自然而然形塑出來的個性、思維與認知。藝術的出現,與人類成長的途徑一般,往往也是在這種迷離和一股不知所以的混沌狀態中,自然滾動出它的美學說法。作為一個真實的「人」的個體,藝術家必然有欲以藉藝術來探索或述說的初衷;相對地,如此本能也通過藝術這個載體,還原了小至個人的「人道」生成之初的「太初」狀態。
呈現藝術家的生命哲理
從生命中鉆探、挖掘靈感和取材,藝術之路無疑是辛苦至極的。大至「天道」、小到「人道」,都是藝術家所追求的目標,也是他們藝術中所要歸衍的主題。每位藝術家都在開發他們自己生命中的那塊處女之地,——那個所謂的藝術之「道」。然而,「天道」與「人道」的追求和表現是如此地大異其趣,如何摒除進口的知識傾倒,純然以一種講述「道理」的方式,使潛藏于藝術家心里的生命本源得以自然浮現,實是一大考驗。此次策劃《太初》一展,便是試圖在呈現各種不同旨趣的藝術家們,溯尋他們自己心中所認知的那片處女地的途徑,同時,亦是筆者通過這些藝術家的創作,重新辯證自我看待生命的方式、對生命的體會和檢視自我生命哲理的一次功課。
《太初》展邀集了石晉華、李錫奇、吳學讓、阿卜極、陳幸婉、陳庭詩、蔡志賢、謝鴻均等八位極具代表性的不同世代的臺灣藝術家,他們非但各自有各自的藝術脈絡,在藝術語言和創作媒材上也有著極大的不同。盡管在他們之間有如此多屬性上的迥異,但卻在「太初」這個主軸下彼此相互論辯也互有補充:有對大的「天道」的感懷和追求,也有對小的「人道」的思辯與反省。
這里所說的「天道」,除了對天地之氣的一種體悟之外,還涵括了對民族、文化、歷史的記憶。一如吳學讓和李錫奇對故國的懷想,在通過對五千年豐厚傳統文化積淀的濡慕下,所嘔心傾泄的文化意向。而陳庭詩的版畫和蔡志賢(小雨)的鐵雕,則反映了宇宙天地的海納與謙沖,頗具「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寬闊。此外,阿卜極揉醞了道家哲理和禪宗精神的油畫,靜謐中帶有強烈的吸納的力量,讓觀者駐足、不忍移步。
在至小的「人道」傾向上的,多半是藝術家個人生命經驗的反射,石晉華的〈走筆〉系列是其中的典型。他將個人對生命縱深的親身領悟,投射到一支鉛筆的「生命歷程」上;從削下鉛筆削的第一刻起,逐次記錄那支筆在紙面上的走痕,直至完全消泯為止,雖不過是一支筆,但卻體現了作者對生命狀態的深刻認知,張力十足。而謝鴻均纏窒糾結的油畫和陳幸婉烈愛揮灑的水墨,都飽含了勃發的生命力,隨時蓄勢待發、破繭而出。
還原藝術創作的原始感動
無論渺小個人的「人道」抑或是浩瀚無垠的「天道」,《太初》展中所呈現的都是藝術家個人的生命哲理,也是在當代藝術策略與議題操作為尚的今日,試圖還原一種藝術創作中最為原始的感動。讓藝術回到自身的橫向位置或縱向時空,重新探求人們在藝術里所欲以置放的東西,追回在藝術里的那一點原初的道理。
因此,《太初—追求生命本源的藝術之“道”》雖作為全新開幕的「大象藝術空間」的首檔策劃展,以此開啟「大象」往后的營運路程,然多少也帶有對照性的批判意味,只不過這個批判極其幽微罷了。是此,以「太初」為題,在即將進入戊子年開春的此刻,同時象征了混沌初開的肇始。而參展的八名藝術家,均是「太初」此一議題上的一時之選,讓我們通過他們各自對生命本源的解析,回頭對照自我的生命印記與感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