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上大千現神妙
竹上大千現神妙
竹上大千現神妙
時間:2008-01-02 00:00:00 來源:
收藏
>竹上大千現神妙
嘉定竹刻博物館
以深浮雕和透雕為主要形式的嘉定竹刻藝術,自朱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2006年,嘉定竹刻得以入選國務院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據《嘉定縣志》記載:“竹刻始于朱松鄰,傳子小松、孫三松,益臻神妙。”
朱鶴,字子鳴,號松鄰,明代人。據《竹人錄》記載:朱鶴“世本新安,自宋建炎徙于華亭。又六世而東徙,遂為吾邑人。云間陸祭酒宏獎風流,高朋滿座,顧無松鄰子不樂也。工韻語,兼雕鏤圖繪之類。所制簮匜,世人寶之,幾于法物。得其器者,不以器名,直名之曰朱松鄰云。”
這就是說,以深浮雕和透雕為主要形式的嘉定竹刻藝術,自朱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嘉定竹刻于清初被列為皇室貢品。嘉定竹刻不僅是一門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藝,更有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錢大昕有《竹鎮紙銘》云:“直以方,守吾常,靜以鎮,去吾吝。伊此君之德兮,吾將以為式兮。”正因為嘉定竹刻讓小小的竹片竹節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2006年,嘉定竹刻得以入選國務院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嘉定竹刻薪火相傳,但也曾幾度瀕臨絕境,而又幾度絕處逢生。2005年,嘉定區政府啟動“竹刻保護計劃”,相繼成立了嘉定竹刻協會和嘉定竹刻培訓班,有計劃地培育了一批嘉定竹刻傳人。嘉定竹刻這一門古老藝術在新世紀重新煥發出了青春朝氣。
籌建歷時一年,嘉定竹刻博物館于昨天(2007年12月28日)正式開館。這標志著上海市嘉定區“竹刻保護五年計劃”的實施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作為國內首家竹刻專題博物館,嘉定竹刻博物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州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內。嘉定區政府為了落實好這一政府實事工程、文化工程,斥資800萬元在改建修繕一新的民國時期歷史建筑——嘉定別墅內建設嘉定竹刻博物館。展廳面積約500余平方米,陳列展線108米,充分利用嘉定博物館館藏資源,并吸納民間的嘉定竹刻精品,展示嘉定竹刻的歷史淵源、文化地位與藝術價值,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近距離觀摩、欣賞嘉定竹刻的場所。同時,也搭建起一個竹刻藝人、竹刻研究者、竹刻藝術愛好者切磋和交流的平臺。為了達到竹刻文物展覽環境的溫濕度及光照要求,館內采用了花泥調控濕度這一原始卻十分有效的方法。博物館還采用了“全息成像”技術,以飄浮在空中的立體映像來再現嘉定歷代竹刻的精湛藝術。
嘉定是我的祖籍老家,我父親的少年時代就是在嘉定度過的。幼時,我還見過父親學生時代的“手工勞動”——竹刻臂擱、筆筒和鏡框。父親一手秀逸的書法和刻得相當瀟灑的鳶尾花,至今還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嘉定博物館的張偉忠是將留青技法引入嘉定竹刻的功臣,也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把嘉定竹刻博物館成立的消息告訴了我,我由衷地感到喜悅和欣慰。現選嘉定竹刻精品若干刊載,與讀者共享。
 |
蘭芝水盂(清)
陶淵明擺件(清)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