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布菲的藝術世界
杜布菲的藝術世界
杜布菲的藝術世界
杜布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出現的最偉大的法國畫家。他的藝術生命正式展開也是在二次大戰之后,當時的藝術界,不論在美國或歐洲都以抽象形式為主流。杜布菲雖然不愿意以抽象或具象來歸類他的作品,一般藝術史上並不以抽象繪畫的角度來討論他的作品。對他的創作觀產生很大的影響的不是學院派的風格傳統,反倒是原始藝術、精神病患、兒童繪畫以及巴黎的街頭涂鴉,這些不受重視的邊緣文化。他還提出了反藝術的口號,引發人們對藝術價值的新思考。
杜布菲1901年出生于法國勒阿弗爾市,一個有錢的酒商家庭。因為家境殷實富裕,加上他從小聰慧過人,順利地念完了小學至初中的全部課程。1918年其父為了開辟新的生意場,率領全家搬到巴黎安身。此時杜布菲決定放棄音樂,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畫家。1918年在法國朱利安學院經過短期的學習以后,他覺得該學院不合心意,便退出藝術世界達15年之久。他私下繼續畫畫,但大部分時間都花在音樂、語言學習、實驗性的戲劇和木偶藝術上。后來終于發現了他所想要干的事情,而漢斯·普林茨霍恩的那本有關瘋人藝術的書《精神病患者的繪畫》,從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在這本書中找到了一種野性的表達力,他認為這種表達力比博物館的藝術、甚至比最富有探索性的新藝術更確切。最能吸引他的藝術家是克利,他的作品,也以兒童和精神變態的藝術為源泉。
從1944年以來,杜布菲成為歷史上最多產的畫家之一,同時他把令人望而生畏的寫作、編目、發表自己的創作和著作的龐大計劃繼續下去。第一批新的繪畫,描繪的是巴黎全景、公共汽車、地下鐵道、商店和偏僻的街道。色彩明快,人物都是以兒童手法來處理的??臻g的組合,就像原始或古代的繪畫,以分層的作法,象征地指示了深度,如在《巴黎的景色:快樂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
杜布菲最有特色的技法,約形成于1945年,他運用這種技法達15年之久。他用沙子、泥土、固定劑和其他一些要素,構成一個厚厚的里面參雜著顏料的底子,然后在這個底子里搞創作。整個畫面是亂涂的,斑斑駁駁的,他用各種辦法使它帶上一種可以觸知、強有力的事實。這種作為自然物體的繪畫真實,在獲得他所尋求的神秘、原始效果方面,是最為重要的。從底子里或模糊狀物中浮現出來的是畸形人物,在他們身上把瘋狂的特點和史前藝術的豐富形象的力量結合起來,如《毛皮的帽子》??v觀其整個上世紀50年代的作品,主要色彩是調子相近的棕色、暗淡的赭色和黑色,一般近于單色畫。
杜布菲獨立于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者之外,他搶在他們許多人之前,主要采用一種直覺手法畫畫。在濃厚的底子上畫畫時,他運用了可能發生的每一件偶發事件。他用修飾性的技法和材料,以破碎的輪廓,表面臟而帶血般的色彩,使人物變得失去控制、瘋狂。如在《吉普賽人》一畫中所表現出來的。
杜布菲有個習慣,總喜歡在一段時間里畫一個單一的主題或幾個相關的主題。1957年以后,被稱為是他的“非形象”時期,幾乎完全是畫抽象畫。但奇怪的是,在同時期,也仍有很具象的畫產生,直到1961年、1962年他的新系列“巴黎馬戲團”誕生。由此進入了他的另一個新的開始,他以接近半自動性書寫的方式,畫他所看到的任何東西,帶有濃厚的素描性效果。杜布菲曾在紐約住過,他的工作室就設在下城靠東面的包里區,他在美國并沒有停留太長的時間,因為美國并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樣:有天真、原始性、或怪異的風味。
杜布菲的作品中也存在著許多內在的辯證:藝術—反藝術、形象—無形象、彩色—單色、立體—平面等等。他的創作過程往往忽視觀眾的存在,不理會藝術史的發展,認為創作不應在乎別人的眼光,卻又希望藝術是讓一般大眾所共享的。他一再批評藝術,排斥官方機構,卻最后在法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展出;輕視榮耀,卻接受1984年威尼斯雙年展的榮譽表彰;不屑將藝術商業化的生意人,自己卻經營自己的作品。總之,杜布菲是個充滿矛盾性的偉大藝術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