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明十三陵康陵 北京昌平 1998 |
![]() |
| 首都鋼鐵廠 北京 2005 |
![]() |
| 福建北路 上海 2006 |
![]() |
| 草廠七條 北京 2006 |
![]() |
| 明十三陵康陵 北京昌平 一九九八 |
曾力,一個近十年來一直執著于一件事,并仍舊執著于此的人,對于他而言,用鏡頭記錄那些凝聚一個時代特殊記憶、情感與思緒的建筑、工廠、街區,已經成為一種使命,否則,他不會說“攝影對于我來說是需要幾十年來完成的一項持久的工作”。 曾力的攝影作品之所以打動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的鏡頭所對準的恰好是我以為當代藝術最應關注的,即我們正在經歷的中國社會的迅速轉變。當代藝術是關注當下的藝術,是有所思考的藝術,是可以把我們今天的呼吸、今天的心跳、今天的感受帶進時間長河的藝術,這是我所看重的。在曾力的作品里,我感受到了這些,甚至比期待的更多。 和那些以才情見長的藝術家相比,曾力的特質和長處更在于他的大氣。有多少藝術家可以說自己所做的是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的一件事呢?曾力可以這樣說,因為他的確是這樣在行。 論及風格,曾力的作品追求絕對的真實、客觀的再現,他的所有藝術表現都為著這一目的,因為他相信他所拍攝下來的都會自己說話。此外,曾力的作品有一種很深的寧靜,因為他所拍攝的都處在眼前這個喧嘩、浮躁世界的邊緣,因為他所拍攝的往往正在和這個世界道別。但這種寧靜又是活著的,猶如看一場無聲電影,我們雖聽不見,但卻感受得到,鏡頭和鏡頭背后的東西會由遠及近,漸漸地活起來,講述它們曾經的事情。正因為這個,每每看曾力的作品,我都有一種感動,為那些曾經有過的,也為那些正在逝去的。 十年間,曾力拍攝了數千張高水準的照片,用一個藝術家的眼光,真實、客觀地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可以承載我們共同記憶的場景。當置身于他所打造的層層疊疊的影像世界,無人會漠然。而他的工作遠沒有停下來,相反,在新近開始的北京老胡同的拍攝中,他儼然更有了一種研究者的姿態,使拍攝更加深入和系統。按照計劃,他要把北京的胡同一條一條地拍下來,因為它們正在快速消失。當然,還有拍攝老工廠、老工業區的計劃,我非常欣賞曾力的這部分工作,透過他的鏡頭,我們會驚嘆于社會主義大建設時代曾經有過的浪漫和豪情。曾力說那是一個愚公的時代,是一個人人相信心能移山、填海的時代,所以,作為那個時代縮影的大型工業建筑,無不透著一種以天地作背景的壯觀。然而,時過境遷,曾經的輝煌如今皆已不復存在,這樣的情景,怎能不牽動我們的無盡感慨! 曾力帶給我們的是不一樣意義上的浪漫,一種只有當我們沉浸在更廣時空尺度里才能體會到的情懷。這是一種大浪漫,并且更為奇妙的是,他為我們留下的期待,我們可以猜想,若干年后,當曾力的所有作品最終成為一件作品,那將是怎樣的情景?我們又會經歷怎樣的感動?這種憧憬本身已變得有了意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