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不是借口
收藏不是借口
收藏不是借口
有一天,我市美協主席從大街上回來,頹然地說:“破壞太嚴重了,我連街道也不想逛了。”這是一位老美術工作者對古建筑遭受破壞的切膚之痛。而原先深藏在民間的陶瓷、“牛腿”、字畫、剪紙、繡包、布藝、太公像、漆器、香爐等正以另一種形式進入尋常百姓家。某茶樓放一農家風車;某公司有一清代書法條幅;某居家有儺面具和山羊骨頭;某美術工作室置一清代木雕;某官員居室放一清代家譜……民間藝術正成為城里人的一種風雅裝飾,或者說,民間藝術正在以另一種形式“消解”在消費時代。
在鋼筋水泥中,一幢周王廟是如此孤助無援;透過西式展柜的玻璃,看到的古床,有那份遠古的幽夢么?有羅馬柱子的家居中,置一古代的垂蓮柱,只能說明城里人的一種膚淺。民間藝術正成為一種現代化的點綴,一種經濟利益的幌子,一種故作風雅的擺設。
隨著弘揚民間藝術的呼聲漸強,人們也越來越感到民間藝術的重要性,越來越發覺到正在消失的民間文化已成為新時代的文化寶貝。但是很少有人質問:民間藝術離開了民間具體環境,還有那份原始生態中的生氣么?當民間藝術脫離了老房屋,脫離了“五谷豐登”的紅對聯,脫離了黧黑的椽梁枋柱,民間藝術的活力和內涵還在么?古代遺留下來的蒼涼、寂寞之物,還會令人心動嗎?
“收藏”是多么堂皇的話,在美其名曰的“收藏”中,民間又有多少“牛腿”被盜,多少木構被鋸。一位美術工作者家中有一塊清代木雕,他說是從某民居中“鋸”來的;一位收藏婺州窯的“收藏家”說他的陶瓷沒法被報道,因為是盜墓者“拿”過來的。
我是一位文化記者,收藏了8000余冊書籍,也在民間看到過許多家譜和明代版本的書籍?!笆詹丶摇庇谑呛臀艺f:“你為什么不把它們買來?”我和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地方上有一人撞車死了,但很少有人同情他,因為同族人說,他是因為把家中本姓的太公像賣了,才被報應的。從這“迷信”中,我發現,民間的古物自有其民間的感情,那是一個家族對其祖先反哺性的崇敬呀。
當南宗孔府的七星寶劍被城里人收藏,當閣底沉船的文物消失在文化人手中,當大量的民間藝術脫離它生長的土壤,我又看到另一種艱難:江山張村的老祠堂現在是牛欄屋;衢江區全旺巖頭村的“天官屋”有幾個雕刻非常精美的雀替離灶堂就剩一步了;常山招賢古宅被“蹂躪”得體無完膚;駿惠堂、藍氏宗祠、徽商會館等老建筑正遭受白蟻的侵蝕……在修復的名義下,開化霞山汪氏宗祠懸著大紅大綠的偽牌匾,新橋街懸著被人譏笑的偽馬頭墻……
在生態言立市的同時,我希望聽到“文化生態”的言論。在保護民間藝術的口號下,希望《威尼斯憲章》中“修舊如舊”的內涵能再一次被提及。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