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尚的名義繪畫
以時尚的名義繪畫
以時尚的名義繪畫
陽光明媚的清晨,在蘭花、橡皮樹的擁簇中,一只背上長著幾道紅羽毛的 “紅珊瑚”小鳥歡快地鳴叫,而年輕的畫家黃丹也開始了她一天的工作。“家里有鳥聲環繞于耳邊,就會讓人感覺好像是走進了森林,心情非常愉快。”黃丹的愛人、畫家楊珺這樣說。很多時候,黃丹都會把自己的作品拿到陽臺攤開,讓它們也來曬曬太陽;特別是一些貼了金箔的探索型繪畫,還會在日光的作用下發生化學變化而呈現淡粉、紫粉等漂亮色彩……
最早看到黃丹、楊珺二人的繪畫,是在2006年的“水墨新銳”繪畫展上。這個幾乎清一色由70后年輕藝術家組成的畫展,著實讓看慣了傳統筆墨的觀眾們眼前一亮——感慨中國畫原來也可以如此現代、如此時尚,黃丹、楊珺倆人的作品在其中更是顯得風格獨特。清楚地記得,黃丹當時的參展作品是名為《陽光 空氣 雨露》三幅一組水墨畫,畫的是三個時尚可愛的女孩。不管是梳著“BOB頭”、抱著小羊的大眼睛女孩,還是點點吊帶裙疊穿黑色打底衫、腳蹬長襪套的小妹,這些時尚潮人的形象,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楊珺的“忘憂系列”,古樸的風格讓人不由地聯想到漢代畫像石、畫像磚,而同時氤氳散淡的筆墨更讓人體會到一種安逸的田園味道。
一說到時尚,很多人總愿意把它和“流行”、“膚淺”等字眼聯系起來,甚至去排斥、拒絕它,黃丹本人也曾說“很多人認為我的畫太時尚,而我也不愿意離水墨太遠。”事實上,秦時月漢時關,唐帔帛宋羅衫,今天被我們視為傳統、曾經入先人之畫的一草一木,又何嘗不是那個時代的風物和時尚呢?也許作家劉心武在他散文《人在風中》所說的“人在風中,風來不可抗拒,有時也毋庸抗拒。風有成因。風既起,風便有風的道理。有時也無所謂道理”,才該是一種對風物的泰然態度。
黃丹說:“以前古人穿長袍,今天隨著服裝業、面料產業的發展,傳統的筆墨已經很難表達現在人們的衣著打扮。” 事實上,穿過時尚的表象,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年輕畫家對于水墨畫材料、畫法、題材等各方面的堅韌探索,盡管在在通往這條路上她曾“苦悶過一兩年”。
除《陽光 空氣 雨露》以外,黃丹的很多作品里都曾反復出現穿著點點裙裝的女孩。這種看似簡單而機械式的畫法,在一般人看來會覺得枯燥甚至無聊。但是如果仔細研究,你會發現,雖然只是簡單的墨色,卻在畫面上呈現出極其豐富的色調層次。“偏冷的摻的是松煙,偏暖的用的是油煙,別看只是簡單的點點,實際上畫了很多遍才達到這樣的效果。”黃丹說。
通常,一提到金箔、銀箔,人們總是和裝飾性甚至俗氣等字眼相聯系,但是在被黃丹叫作“時光的肖像”中,那些清代女子貼了銀箔的旗袍,自然斑駁的紋理自有一種歲月的味道;銀箔因為氧化而呈現的淡粉、紫粉同時也是近年大熱的流行色。但是和前人不同的是,黃丹并沒有僅僅把它們作為一種貴金屬、一種材料來裝飾畫面,更多的是把它也當作筆觸來使用。夏天,那些厚度僅為0。1毫米的銀箔,非常透氣,手上稍稍有汗,金箔就會被粘在手上,這也同時啟發了黃丹——只要水和明膠,銀箔就能非常牢靠地粘在畫上。然后把畫作晾曬在陽臺上,放上一兩個月,銀箔就會發生氧化進而變色,同時會因時間的短長之不同,呈現出淡粉乃至粉紫的效果。
黃丹的近作和以往的創作已經大不相同。看到畫家幾年來作品的進步,很是感嘆這個年輕女孩在繪畫上的天賦和努力。與此同時,一向以畫風樸實見長的楊珺,為了探索畫作的另外可能性,創作了一批以“保安”為主題的作品。對于題材的突然轉變,楊珺本人的解釋是“想關照一下商業社會對于都市人心靈的影響。”沒有人否認,這種敢于不斷地拋棄程式的行事風格,勇于接納新生事物的寬廣胸懷,對于一個年輕畫家來說是正常的,也是可貴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