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機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呈現鏡頭前的世界,這是德國攝影師沃爾夫岡·澤本(Wofgang Zurborn)的觀點,但他鏡頭下的世界并不全是真實世界,他把各種場景疊加、拼貼起來,呈現出一種超現實的風格。
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節上,國內外攝影師云集。他們來去匆匆,只有少數幾位留到最后。出席了西方著名藝術策展人與地方政府官員“雞同鴨講”、形式頗為奇特的年度頒獎儀式,聽完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關于100多年來攝影策展和收藏的演講之后,他們乘坐長途汽車,在連州至廣州的崎嶇山路上顛簸6個小時,然后搭乘飛機回家。
沃爾夫岡·澤本是少數有耐心的藝術家之一。他曾任德國攝影學會主席,是德國最有名望的攝影師之一,如今住在科隆,在著名的不來梅藝術學院教授攝影。他的最新攝影集《漂移》被評為2008年德國“最佳攝影書籍”之一;明年,他還將在全球巡回展出一組在北京和上海拍攝的作品。
本雅明的影響最大
《漂移》是沃爾夫岡自1999年到2005年拍攝的一組作品,在本屆連州國際攝影節上展出,呈現了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我用殘缺不全的世界圖像表現出現代生活的荒誕一面。在圖像上,建筑、廣告、街道、人群等多個層面被組合、疊加,各層面之間互相碰撞,具有蒙太奇效果和超現實主義的幽默感。”沃爾夫岡說。
沃爾夫岡現在這種拼貼、后現代和超現實的風格,完全不同于他早期的寫實風格。上世紀80年代,沃爾夫岡嶄露頭角,在他首次結集出版的作品《人群》(1986-1993)中,他聚焦于那些在節慶、典禮、選舉演講、狂歡游行等公眾場合中的人們—他們帶著夢游般的表情和間或掠過的哀傷參與其中,顯得那么渺小。
早期的沃爾夫岡花了十年多時間探索公共場所與攝影之間的關系,他并不注重客觀描繪都市本身,也不像一個攝影記者那樣去記錄人們的行為。他的風格轉變開始于第二部攝影作品《符號的迷宮》(1991-1993)。在這本書里,他把日常世界里的各種真實事物拼貼在一起,制造出迷宮一般的感覺。觀者被色彩繽紛的圖片吸引后,不由自主地發揮想象,賦予圖中碎片以意義。有評論指出,沃爾夫岡通過攝影提出了哲學問題:在數字時代的日常公眾背景中,物體在多大程度上能達到個人的認識和行為層面?
不過,從上世紀80年代的紀實風格人像攝影到現今的后現代風格,大眾文化始終是沃爾夫岡關注的對象。他坦言這是受德國哲學家本雅明的影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沃爾夫岡說,他從不拍自然,也不想當布列松式的新聞攝影師,他想做的就是用鏡頭探索本雅明筆下大眾文化的奧秘。“我把圖像從上下文中剝離出來,重新組合在一個新的框架里。我關注后現代符號,在這一意義上我的作品是徹底現代的,但同時又是非常古典的。我指引觀者退后到這樣一個事實:照相機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呈現鏡頭前面的世界。通常我們很難注意到這些事物,它們對我們來說好像很不重要,或者陳腐。我們不看事物,事物卻看著我們。”
中國比西方更令人困惑
2006年6月,沃爾夫岡帶領建筑系學生來到中國,在北京和上海各呆了10天。那是沃爾夫岡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先到北京,沃爾夫岡一下子就被北京迷住了。“我覺得北京是一個過去與未來并存的城市。在北京的部分地區,我能覺察到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在另外一些地方,這座超級城市的發展和成長如此迅速,猶如置身于科幻小說的畫面中。”
北京的街道生活在這位德國攝影師眼里,猶如符號、人群和建筑組成的一幅幅密集拼貼畫。因其太過濃厚,沃爾夫岡認為很難“破譯”他看到的情景:“我所看到的一切,簡直具有‘殺傷力’。”
沃爾夫岡鏡頭里的北京既充滿疏離感,又非常貼切:古老廟宇前的輕煙、石獅子和大紅燈籠透出古老文明的寂寞;一個男人穿拖鞋騎著三輪車,車筐里有一個空可樂瓶;另一個穿著短袖汗衫和短褲,騎著自行車買饅頭……這些都以他個人的視角記錄了北京人的生活。
與北京相比,沃爾夫岡鏡頭下的上海更“工業”,缺少了北京那種閑散的生活氣息。對這群“歐洲游客”來說,上海顯然更親切一些,因為第一眼看上去,上海更像一個美國城市,比如浦東的某些地區讓他們想起了洛杉磯。在夜晚人類制造的光芒中,他們只看得到摩天大樓,而天空幾乎隱匿了,這讓沃爾夫岡覺得上海是一座“冷而匿名”的城市。
擺脫了狹隘觀念的攝影節
今年12月,沃爾夫岡來到位于粵東北的小城連州,他被連州的一切驚呆了。展區全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工廠:糧倉、鞋廠、果廠。那些廢棄的廠房本身就是一座座令人驚嘆的建筑,很多過去的標語口號至今還留在墻上。然而,當他拿起照相機時,卻發現自己成了圍觀者的拍攝對象。自稱是“一級演說家”的沃爾夫岡說起這段經歷,爆發出一陣大笑。
對沃爾夫岡而言,這次連州攝影節最“正面的現象”,是參展藝術家和攝影作品的多種多樣。從紀實風格的攝影作品到“擺拍攝影”(staged photography,在最近30年的攝影發展中,“擺拍攝影”逐漸成為國際攝影界引人關注的現象之一),參展作品正在擺脫對攝影的狹隘認識,呈現出極為多元的樣態。
談及將來,沃爾夫岡當被問及會否像一些西方攝影師一樣,定居于中國的某個城市,或者乘坐火車輾轉于中國各個地方,拍攝他們眼中中國人的生活時,活爾夫岡表示“暫時不會”,他很忙,除了在柏林和不來梅有很多課要上,他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還有一個工作室;他最近的工作計劃依然是拍西方后現代社會的大眾文化,那是他永遠不會厭倦的課題。
本雅明筆下的大眾文化
本雅明筆下的大眾文化
本雅明筆下的大眾文化
照相機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呈現鏡頭前的世界,這是德國攝影師沃爾夫岡·澤本(Wofgang Zurborn)的觀點,但他鏡頭下的世界并不全是真實世界,他把各種場景疊加、拼貼起來,呈現出一種超現實的風格。
在剛剛結束的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節上,國內外攝影師云集。他們來去匆匆,只有少數幾位留到最后。出席了西方著名藝術策展人與地方政府官員“雞同鴨講”、形式頗為奇特的年度頒獎儀式,聽完了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展人關于100多年來攝影策展和收藏的演講之后,他們乘坐長途汽車,在連州至廣州的崎嶇山路上顛簸6個小時,然后搭乘飛機回家。
沃爾夫岡·澤本是少數有耐心的藝術家之一。他曾任德國攝影學會主席,是德國最有名望的攝影師之一,如今住在科隆,在著名的不來梅藝術學院教授攝影。他的最新攝影集《漂移》被評為2008年德國“最佳攝影書籍”之一;明年,他還將在全球巡回展出一組在北京和上海拍攝的作品。
本雅明的影響最大
《漂移》是沃爾夫岡自1999年到2005年拍攝的一組作品,在本屆連州國際攝影節上展出,呈現了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我用殘缺不全的世界圖像表現出現代生活的荒誕一面。在圖像上,建筑、廣告、街道、人群等多個層面被組合、疊加,各層面之間互相碰撞,具有蒙太奇效果和超現實主義的幽默感。”沃爾夫岡說。
沃爾夫岡現在這種拼貼、后現代和超現實的風格,完全不同于他早期的寫實風格。上世紀80年代,沃爾夫岡嶄露頭角,在他首次結集出版的作品《人群》(1986-1993)中,他聚焦于那些在節慶、典禮、選舉演講、狂歡游行等公眾場合中的人們—他們帶著夢游般的表情和間或掠過的哀傷參與其中,顯得那么渺小。
早期的沃爾夫岡花了十年多時間探索公共場所與攝影之間的關系,他并不注重客觀描繪都市本身,也不像一個攝影記者那樣去記錄人們的行為。他的風格轉變開始于第二部攝影作品《符號的迷宮》(1991-1993)。在這本書里,他把日常世界里的各種真實事物拼貼在一起,制造出迷宮一般的感覺。觀者被色彩繽紛的圖片吸引后,不由自主地發揮想象,賦予圖中碎片以意義。有評論指出,沃爾夫岡通過攝影提出了哲學問題:在數字時代的日常公眾背景中,物體在多大程度上能達到個人的認識和行為層面?
不過,從上世紀80年代的紀實風格人像攝影到現今的后現代風格,大眾文化始終是沃爾夫岡關注的對象。他坦言這是受德國哲學家本雅明的影響。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沃爾夫岡說,他從不拍自然,也不想當布列松式的新聞攝影師,他想做的就是用鏡頭探索本雅明筆下大眾文化的奧秘。“我把圖像從上下文中剝離出來,重新組合在一個新的框架里。我關注后現代符號,在這一意義上我的作品是徹底現代的,但同時又是非常古典的。我指引觀者退后到這樣一個事實:照相機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呈現鏡頭前面的世界。通常我們很難注意到這些事物,它們對我們來說好像很不重要,或者陳腐。我們不看事物,事物卻看著我們。”
中國比西方更令人困惑
2006年6月,沃爾夫岡帶領建筑系學生來到中國,在北京和上海各呆了10天。那是沃爾夫岡第一次來到中國。他們先到北京,沃爾夫岡一下子就被北京迷住了。“我覺得北京是一個過去與未來并存的城市。在北京的部分地區,我能覺察到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在另外一些地方,這座超級城市的發展和成長如此迅速,猶如置身于科幻小說的畫面中。”
北京的街道生活在這位德國攝影師眼里,猶如符號、人群和建筑組成的一幅幅密集拼貼畫。因其太過濃厚,沃爾夫岡認為很難“破譯”他看到的情景:“我所看到的一切,簡直具有‘殺傷力’。”
沃爾夫岡鏡頭里的北京既充滿疏離感,又非常貼切:古老廟宇前的輕煙、石獅子和大紅燈籠透出古老文明的寂寞;一個男人穿拖鞋騎著三輪車,車筐里有一個空可樂瓶;另一個穿著短袖汗衫和短褲,騎著自行車買饅頭……這些都以他個人的視角記錄了北京人的生活。
與北京相比,沃爾夫岡鏡頭下的上海更“工業”,缺少了北京那種閑散的生活氣息。對這群“歐洲游客”來說,上海顯然更親切一些,因為第一眼看上去,上海更像一個美國城市,比如浦東的某些地區讓他們想起了洛杉磯。在夜晚人類制造的光芒中,他們只看得到摩天大樓,而天空幾乎隱匿了,這讓沃爾夫岡覺得上海是一座“冷而匿名”的城市。
擺脫了狹隘觀念的攝影節
今年12月,沃爾夫岡來到位于粵東北的小城連州,他被連州的一切驚呆了。展區全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工廠:糧倉、鞋廠、果廠。那些廢棄的廠房本身就是一座座令人驚嘆的建筑,很多過去的標語口號至今還留在墻上。然而,當他拿起照相機時,卻發現自己成了圍觀者的拍攝對象。自稱是“一級演說家”的沃爾夫岡說起這段經歷,爆發出一陣大笑。
對沃爾夫岡而言,這次連州攝影節最“正面的現象”,是參展藝術家和攝影作品的多種多樣。從紀實風格的攝影作品到“擺拍攝影”(staged photography,在最近30年的攝影發展中,“擺拍攝影”逐漸成為國際攝影界引人關注的現象之一),參展作品正在擺脫對攝影的狹隘認識,呈現出極為多元的樣態。
談及將來,沃爾夫岡當被問及會否像一些西方攝影師一樣,定居于中國的某個城市,或者乘坐火車輾轉于中國各個地方,拍攝他們眼中中國人的生活時,活爾夫岡表示“暫時不會”,他很忙,除了在柏林和不來梅有很多課要上,他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還有一個工作室;他最近的工作計劃依然是拍西方后現代社會的大眾文化,那是他永遠不會厭倦的課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