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新潮運動展”受到社會強烈關注,藝術家王廣義回顧那個中國當代藝術誕生的激情年代
在王廣義看來,與個人情感或一般情感最接近的也許是我們所稱的“現代藝術”。藝術家說:“現代藝術與古典藝術是一回事。他們是從與自己的個人經驗最貼近的,也就是說最上手的地方上手,逼向一個目標。但是這個目標不存在。這些藝術家是以激情作畫。”在一定程度上講,現代藝術比古典主義更加含混不清。現代藝術家大多保留了形而上學的本體論傾向,他們都指望藝術對一個終極問題或中心問題的解決。由于把個人的情感內容摻雜其中并有意無意地左右著藝術批評或判斷,這就是為人類當代文化的課題增加了迷霧。——批評家呂澎評王廣義
北京東三環華貿中心一個咖啡廳里,本報記者見到了王廣義。一頭長發和隨意蓄留的胡須,顯示著這個藝術家的藝術氣質。作為85新潮運動中最知名的代表性藝術家之一,他和舒群曾各自是北方藝術群體中創作和理論方面最為引人注目的人物。
20多年過去了,王廣義一直堅持著自己在85新潮運動中所尋找到的理性精神,在藝術的陣地上戰斗。在這20多年中,他認識了尤倫斯夫婦,這對夫婦以巨大的熱情關注并收藏王廣義的作品。
日前,在北京798的尤倫斯藝術中心成立并開幕,作為藝術中心開幕的首展,85新潮運動展覽受到了社會各界前所未有的強烈關注,作為85新潮運動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王廣義的作品被放在了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和王廣義聊天,談他的藝術發展歷程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到85新潮運動,那是一段對他的藝術風格影響深遠,和他無法分割的一段歷史。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誕生與發展,對于那個充滿著變化和思考的時代,王廣義不但已經經歷了,而且從中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延續至今。
波普藝術是王廣義延續至今的領域,作為一種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英國而后在美國發揚光大的現代藝術流派,波普藝術是西方社會流行文化極度膨脹、無孔不入的直接反映,主要以大量日常視覺圖像構成畫面。作為中國波普藝術的最早實驗者和中國上世紀90年代政治波普藝術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王廣義極為敏感地領會著波普藝術的核心內容,他將“文革”時期的工農兵大批判圖像與當今流行的可口可樂、化妝品圖像結合起來,盡可能剔除所謂繪畫性,向人們直陳一種當代生活的存在。
 |
 |
“我尋找對立的美,和冷戰思維正好吻合”
“冷戰有游戲性的一面”
廣州日報記者:最近在做什么創作或展覽?
王廣義(以下簡稱王):最近在準備一個展覽,關于冷戰美學方面的。這個展覽明年10月將在倫敦展出。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的作品和藝術思路就與冷戰時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有關。
廣州日報記者:那請談談您冷戰思維的來源,和現在的狀態。
王:冷戰帶有殘酷的方面,當然,這是想象中的,它也有游戲性的一面,同時,影響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尤其是我們這代人,我們在冷戰狀態下度過了我們的青少年時代,冷戰對于我們來說具有豐富的意義。這可能和從小的教育有關,到今天,我仍然在以冷戰的思維看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政治格局仍然是冷戰時期埋下的種子的結果,“9·11”事件如此,基地組織也如此,這些都是冷戰的另外一種表現方式。
廣州日報記者:在這種冷戰思維下,你的作品力圖表達什么內容?
王:在我看來,我的藝術是在尋找一種相對立的東西,冷戰思維和我的想法正好吻合。冷戰思維構成了我對世界和藝術的看法。比如,我們會假想出敵人,這個敵人是我們一切行為的出發點。反過來也一樣,我們的敵人也將我們假想為他們的敵人,這個世界的魅力就在于此,在于這種對立的美,和有對立的東西存在。
廣州日報記者:你早年從藝經歷對你的藝術創作有什么的影響?
王:我學藝術很早,十四五歲就開始了,1980年我考上了中國美院,1984年畢業。之后,我們成立了當時一個小范圍的群體叫做北方藝術群體。現在看來,我們是在不經意間熟悉了85時期的那段歷史,所謂的85新潮運動,就是不同的群體構成的新美術的運動。而前段時期在尤倫斯藝術中心舉辦的展覽,是對那段歷史的一個整體回顧。
“我恰當表達了理性精神”
廣州日報記者:作為85時期代表性的藝術家,你認為自己代表了85新潮運動的什么?
王:我想是我用繪畫的方式恰當地表達了20世紀80年代的理性精神,就80年代來說,理性精神是主要脈絡。
廣州日報記者:最初參與到這個新美術運動中時,抱什么想法?
王:最初,我們只是想探討改變藝術的某些東西。當然,我們壓根沒有想到后來的結果以及今天整個社會都對85新潮充滿敬意的回憶,也許就是人們所說,所謂創造歷史,都是在不經意間參與了歷史。北方藝術群體是當時北方藝術最早的幾個群體之一,當時我們討論更多的是哲學問題和社會問題,也包括政治話題,因為在當時我們把思想看得比藝術更為重要。在85時期,北方藝術群體杜撰出了一個北方文化的概念,它和人的崇高精神息息相關,而崇高的精神又和理性的精神相吻合,后來,人們把我們稱為理性繪畫。
廣州日報記者:當時你們怎么活動?
王:當時大家就是定期的聚在一起,后來,有10多個人認為應該形成一個固定的形式,,每周聚會兩到三次,后來,才定名為北方藝術群體。從那時起,我和舒群的交往最為密切,他在理性論證上相當的出色,北方藝術群體的理論指導還是由他提出的,而我在群體中更多的來說只能說是個藝術家而已。
廣州日報記者:今天看來,你如何總結當年你們所提出的北方文化?
王:北方文化是充滿了激情的和有想象的,它并不是一個思考和學術論證的產物。我受到關注是因為那個時候我負責制作圖式,所謂的圖式就是對這些激情想象的證實。
當時,我們希望,從藝術上說,我們所創造的繪畫和形象在形式上有崇高、靜穆感,所以作品色調多為灰色偏藍,我們把這種藝術稱為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現在重新審視那段藝術,這是年輕人對于世界的想象。我們希望找到某種必然的結果。
廣州日報記者:舉個例子?
王:比如,早年我所創作的《凝固的北方極地》,色調很冷人很呆板,圖像高度概括。
85新潮運動“沒有被其他藝術污染”
廣州日報記者:你和尤倫斯夫婦的交往開始于什么時候?
王:和他們的接觸僅僅是3個月之前,可能很多人都無法想到這一點。我一直不大和收藏家打交道,因為我認為藝術家和收藏家是兩種人。他們收藏了我的10多件作品,都是通過拍賣獲得的。他們向我表達了對于我的作品的喜愛,僅此而已。
廣州日報記者:從你的經歷來看,你認為85時期對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影響是什么?
王:當時,從藝術上來看,85時期的啟示在于,藝術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和程式化。85新潮并沒有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沉寂了,而是后來發展了,中國變化了,1989年對于85新潮運動來說是個頂峰,當年中國美術館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為它作了一個總結。之后,進入90年代,社會更開放,藝術與世界溝通的可能性更多了。
廣州日報記者: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你的創作有些什么變化?
王:從1989年中國美術館的藝術大展之后,我的藝術風格有了變化,波普風格一直延續至今。
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們都學會了更全球化地來看待問題,因此,我的作品雖然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了,我開始考慮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事,而在80年代,我們更考慮的是在全球文化話語體系下,中國文化缺少什么,那時候我們認為是缺少理性精神和崇高感。
現在我的視野更寬廣,作為藝術家知識分子,我更考慮和我生活的國家之間的文化關系,在這個層面上,藝術家可以用公共知識分子來描述。
廣州日報記者:今天,中國的當代藝術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關注,你如何看待它?
王:85新潮運動的意義是“精神性”的,它沒有被其他藝術污染。時代在變,藝術的精神性可能是藝術存在的唯一理由,如果把這個拿掉了,藝術可能就不存在了,因為藝術的核心就是精神性的東西。
王廣義:
前衛美術三巨頭之一
王廣義,中國前衛美術的三巨頭之一(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1957年生于中國哈爾濱市,1984年畢業于中國美院油畫系,現居北京。王廣義早年參與創立了“北方藝術群體”,并積極投身于20世紀80年代的新潮美術運動,此后他創造的帶有波普風格的作品先后參加了“中國現代藝術大展”(1989),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1993),第22屆圣保羅雙年展(1994),亞太藝術三年展(1996)等一系列重要的展覽。
王廣義是中國“政治波普”最早的實驗者之一,也是中國油畫觀念化進程中走得最遠的藝術家。王廣義把握了波普藝術的“游戲規則”,對不同文化情景中的政治、社會、歷史和商業等一系列符號和圖像的把握,展現了他對中國政治與歷史、商業與文化的視覺圖像的全面思考和組合能力。
“我們壓根沒有想到今天整個社會都對85新潮充滿敬意的回憶。所謂創造歷史,都是在不經意間參與了歷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