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山樵搜盡奇峰
大龍山樵搜盡奇峰
大龍山樵搜盡奇峰
這把作于“癸未”(1943年)的淺絳青綠山水成扇,絕可稱“大龍山樵”蕭遜去世前一年的罕見開門上品。從繪畫風格及筆墨氣韻上鑒識,他這幀扇畫山水乃是“脫去石谷形,融進苦瓜貌,深得半千神”的成熟精作。
為什么這樣認為呢?因蕭遜絕不是一位因循守舊的平庸畫家,他可說是深得“龍山風水”之靈氣,胸中所存丘壑皆為大自然青山綠水滋養而成;故他筆下的“云霧、松林、清泉、茅舍”,還有“曲徑通幽”的田間山路,都是他從小居住在鄉村田野中的親身感受。
蕭遜(1883-1944年),字謙中,號龍樵,因世居安慶楊橋大龍山石塘湖,故又號“大龍山樵”,安慶懷寧縣人。初師姜筠,從學山水,多宗石谷子筆法。38歲到北京,得近觀石濤、龔賢、梅清諸家真跡,胸懷釋然,畫風為之大變,終成一代名家。解放前,任“北平國立美專”教授。
針對蕭畫風格的演變,均認為他“畫分三個階段”:初追隨邑處舉人、名畫家姜穎生(筠)習畫。筆法多得工穩細膩一路,未逾姜門之矩規,故這一時期的作品,多近乃師之貌,筆墨設色畫得都十分拘謹,少有自家面目。
中期蕭氏畫風進入較為求真的階段,也就是遵循苦瓜和尚“搜盡奇峰打草稿”的藝術階段。因他從小就生長在鐘靈毓秀的大龍山角下的石塘湖畔,這里“風景如畫,云霧浩浩渺渺,似入仙境”一般。雖大龍山無黃山之千詭奇變,然“搜盡奇峰打草稿”,還是隨處可見的。蕭氏有了《苦瓜畫語錄》作為引行標,再廣涉奇峰險水去感受生活,其畫境自然不同凡響。所以他這一時期的畫風,深得石濤上人之遺韻。
其晚年畫風是介于大滌子和半千老人的筆墨之間。墨法厚重淳古,“黑蕭”之名實不虛也。
今獲賞此扇設色氣韻盡在石濤上人之間;也可說是畫家將石濤上人及其他數家的筆墨內涵融為一體的藝術再現,這是畫家從生澀走向成熟的輝煌時期。
色以淺絳渲染,似有“蔚然重厚,氣韻蕭森”之筆勢。畫風構圖氣韻飽滿,山峰層巒疊翠,浩瀚的云霧中一派郁郁蔥蔥的大觀景象;駕馭筆墨的動靜中,著實令人陶醉。
畫初似頗感盈滿悶塞,然細品則處處氣貫通暢,給人以空曠靈動之感。層林深處一賢士正在朗朗晨讀,其入神之態已忘塵世之憂;山澗中另一高士則在靜靜地聆聽山泉瀑布,這種田園般的意境,早已引發了其內心的詩興大發……
此等畫境,乃蕭氏入燕京后,廣交賢達名士,平素多得觀于諸藏家庋藏的歷代名畫之使然,故而眼界為之大開;其尤癡醉于大滌子、龔半千等諸家畫風的藝術筆境,領悟感受也最深。而更令人欽佩的是,畫家早已將自然完美的真實筆墨,渲染得深具“詩情畫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