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銅器打開升值空間
明清銅器打開升值空間
明清銅器打開升值空間
提起明清銅器,人們想到的首先就是銅爐、墨盒等小件,但是從剛剛結束的秋季拍賣會來看,明清銅器中的“大塊頭”也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其中甚至不乏千萬元成交的珍品。對于投資者來說,在瓷器、玉器價格紛紛出現大幅上揚的時候,不妨將投資視野放到銅雕藝術品上。
今秋誕生多個高價
在12月中旬舉行的北京翰海秋拍上,一件清雍正銅海水龍紋瓶估價60萬至90萬元,成交價則達到了1570.24萬元。這件銅雕花瓶直頸、豐肩,腹部漸收,圈足外撇。通體鑄海水云龍紋,虬曲盤旋,矯健有力。腹部穿一條巨龍,形象逼真。頸部雙弦紋,圈足飾一周回紋,并且有“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值得注意的是,其高達到65厘米,是非常罕見的大型銅雕器物,能拍出高價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無疑打開了同類器物的升值空間。
除了這件銅質花瓶之外,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嘉德四季拍賣會上,一組保存完好的銅鎏金關公像一登場,便引發藏家極大熱情,數位買家互不相讓,頻繁舉牌,報價迅速突破百萬元之后,競爭依然激烈,價格不斷走高,經過好幾輪較量,最終以257.6萬元高價成交,不僅奪得本場拍品成交價冠軍,也刷新了嘉德四季瓷器雜項類拍品的成交記錄。此件關公像為北京藏家舊藏,尺寸大、雕工精、品相佳,更為難得的是兩件配件同樣保存完好,實屬不易。
銅雕工藝決定價值
銅雕藝術分為鑄銅、鍛銅和刻銅三大領域。明代國力強盛,銅器的鑄造生產有所恢復。皇家器物很講究,對古代銅器全部加以仿制。鍍金、鍍銀、包金、包銀及鑲嵌各器,也都盡力鑄造,煉銅的技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真正體現了明代的特色。宣德年間的鑄爐精美佳妙程度可以說是空前絕后,在古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清代早期銅器的類型應有盡有,繼承了明代的傳統,做工花紋也完全能夠與明代銅器相媲美。乾隆中期,西洋器物傳來,其質量超過了中國生產的傳統器物。有數千年歷史的銅制手工產品遭到了淘汰,民間制銅業紛紛改行,朝廷的銅器造辦處也實行裁減或撤銷,鑄造的器物也僅僅限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銅器,所以清代銅器沒有多大的成就。不過由于數量較少,這也是為什么有“大清雍正年制”楷書款的銅海水龍紋瓶能拍出天價的重要原因之一。總之,雕工精美、銅質細膩、包漿厚重自然,無疑是衡量銅雕工藝的重要標準。
三大因素決定“錢途”
對于投資者來說,除了關注明清銅器市場,還要選對相關的品種。從目前拍出天價的器物來看,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對象的時候,需要考慮三大因素。
首先,要關注銅雕藝術品的“身世”。在今年的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圓明園馬首銅雕刷新了清代雕像拍賣記錄,無疑就是最好的說明。之后,清雍正銅海水龍紋瓶的千萬元成交更是一個例證。而從目前的拍賣市場來看,只要是宮廷制作的銅雕藝術品,總能拍出好的價格。
其次,出自銅雕名家之手的銅器也不容錯過。在目前的拍賣市場上,像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制品傳世。在不久前京城的一場秋拍上,石叟制紫銅錯金“群僧圖”雙獅耳香爐,以68.2萬元成交,其以刀為筆,以銅為紙的技藝,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不僅是這些工匠,一些文人墨客自制的銅器也常常會有出人意料的市場表現,在2006年北京誠軒的春拍上,清乾隆袁枚手鑄銅灑金缽式爐估價30萬至35萬元,成交價達到了69.3萬元,僅僅過了兩個多月,在浙江的一次拍賣會上,這件銅器的成交價又升至93.5萬元。其特殊之處就在于爐內底鐫金文銘:“余雜金銀珠寶作兩珠寶,此紅色無銘第二爐也,袁枚。” 這些拍品不論從品相還是歷史淵源上看都是不可多得的文房精品,充分展現了名家制銅的巨大升值潛力。
最后,銅器的器型也非常重要。目前在拍賣市場上,之所以難以見到天價成交的銅雕藝術品,關鍵就是沒有大的器型,而像前面提到的銅花瓶和銅關公像都是以大取勝。因為越大的銅雕,其所展現的工藝也就越細致,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