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亞洲當代藝術家
快樂的亞洲當代藝術家
快樂的亞洲當代藝術家
2007年歲末,房市垮了、股市跌了,亞洲當代藝術家卻笑了
視點1《時代》雜志:生在一個好時代
Asian Artists Paint the Color Of Money
岳敏君到銀行的一路上都在笑。這個新晉千萬富翁是中國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他以創作夸張的大笑自畫像著稱。2007年,單單他那幅穿上教皇結婚袍的搞怪自畫像在倫敦就以428萬美元成交;同年10月的蘇富比香港秋拍會上,油畫《希阿島的屠殺》更以3168萬港元成交,居當次拍賣會的最高價作品。
岳敏君之外,包括張曉剛、曾梵志、王廣義、趙無極等中國當代油畫家,其作品都是眼下收藏者最熱捧的投資標的。
這是中國的最新出口商品——當代藝術作品。這些帶有夢幻色彩的,帶著點對中國當代消費主義嘲諷心態,還有點懷舊的作品成為近兩年世界藝術品市場的新寵。
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崛起說明了這個國家不僅僅只能充當廉價的世界工廠,還正成為世界創新前沿。你可以說他們生在一個好時代:中國經濟飛速增長帶動下的2006年中國藝術市場總體規模已達12億美元。全球中國藝術家2006年作品交易中,前十位總額就達到了2.8億美元,是十年前的5倍多。
當代藝術的繁榮不僅僅是在中國,事實上,整個亞洲的當代藝術都在以全新姿態挑戰來自歐美的競爭對手,至少從售價上來看是這樣。
2006年3月在紐約,印度新德里畫家Rameshwar Broota的Captives賣出了1500萬美元的高價。兩個月后,他的印度同胞Syed Haider Raza的一幅受密宗啟示的油畫在倫敦以1420萬美元價格售出。不僅是中印,即便是來自越南的當代藝術作品價格也是幾年前的10倍。
拿世界上最著名的兩家藝術品拍賣行,藝術品市場風向標蘇富比和佳士得的成交額來說,2006年亞洲當代藝術作品成交總額達到了1.9億美元,而兩年前僅為2200萬美元。
亞洲當代藝術的崛起已由2004年開始升溫至今。這些筆觸帶有夢幻色彩,多帶著對當代消費主義的嘲弄的當代藝術作品為什么能夠贏得市場追捧,成為國內藝術品市場的驅動力?
一直以來,藝術品是比樓市和股市更加誘人的投資之一。全球著名的美術基金負責人、佳士得拍賣公司的原首席執行官菲利蒲·霍夫曼 (Philip Hoffman)說,現在的情況是,如果你眼光足夠好,你買的一幅畫在15年后完全有可能增值100倍。然而,藝術品也是比樓市和股市更加危險的投資。印度德里最負盛名的畫廊主Arun Vadehra說,如果準備不足,就像沒有武裝就下礦井一樣,隨時可能滿盤皆輸。投資藝術品的吊詭之處在于,即便是出于同一個藝術家同一時期兩幅不同畫作,其價值也可能是千差萬別。
視點2《商業周刊》:笑靨能否持久?
Sotheby’s Surprising Sizzle
蘇富比拍賣行營收從2003年3.17億美元,三年翻了兩倍多。2003年3.17億美元。當次貸危機在2007年夏天爆發時,很多人都相信,藝術市場泡沫也將破滅,因為大多數買家的投資能力會受次貸危機的拖累而大幅減弱。然而戲劇性的結果是,藝術市場不僅沒有出現任何下滑跡象,反而愈加繁榮。一個證據是,從2007年8月中旬到11月末,蘇富比的股價上升了約45%。
然而,華爾街并非是這股藝術品市場活水的主要資金提供者。真正主流買家變得越來越全球化,來自歐洲、亞洲等地的資金逐漸占據了更主要的位置。蘇富比倫敦秋拍是世界上最大的當代藝術拍賣盛會,在最近2007年10月秋拍中,僅有17%買家來自美國,前些年美國買家則占1/3以上,而非歐美買家達23%,其中亞洲的占6%。至少在可見的將來,當代藝術品市場將會持續大熱。
視點3 印度《商業世界》:被低估的印度當代藝術
The Business Of Art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真的都賣不動,假的怎么會賣得動?”這是10年前,印度最著名的兩位藝術家M.F.Husain和他的朋友Ram Kumar之間的自嘲。后者作品的贗品流入市場。前者不以為然。彼時剛開化的印度藝術品市場流落于西方藝術世界邊緣。而10年后的今天,他倆的畫作價值都翻了3番。
相較中國,印度藝術市場規模還很小,在2.5億美元到3.5億美元之間,就整體而言,僅占全球1%,整個印度當代藝術品市場僅相當于世界上最貴的2幅名畫的總價。但每年增長率超過30%,這個國家無論是藝術品市場的基礎設施還是買家群體都在迅速成熟,他們將會成為繼中國之后的下一個亞洲當代藝術中心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