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收藏界十大事件十大人物
2007年收藏界十大事件十大人物
2007年收藏界十大事件十大人物
收藏界十大人物
文懷沙(國學大師、文物鑒賞家)
獲選理由:他是一位年近百歲的老人,一個不知疲倦的行俠。他研究屈原,成果迭出,被稱為“新中國楚辭研究第一人”。他的書法取法高古,充滿金石味,深受收藏界人士喜愛。他在晚年編了一套最大的書,《商周文明》《秦漢文明》《魏晉南北朝文明》《隋唐文明》,集納《四部文明》;正、清、和,儒、釋、道,收藏世間萬象。
馮驥才(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著名作家、畫家)
獲選理由:他以一位學者的使命感和名人的感召力,呼吁全社會行動起來保護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他常年奔走在山野鄉村,親自普查中國民間文化的家底。他最先倡議設立國家文化遺產日,提議立法保護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繼2004年賣畫籌集民間文化遺產搶救資金之后,2007年他再次割讓自己的畫作用來搶救我們民族的靈魂。他收藏的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遺產。
何鴻(港澳知名愛國人士、企業家、收藏家)
獲選理由:他發自內心地熱愛中華文化,致力于搶救流失海外的珍貴中華文物。早在1987年,他就向國家捐獻了147件中國古代文物。2003年捐資600萬元人民幣,從海外購回圓明園豬首銅像捐給了保利博物館。2007年9月,他又以6910萬港元的高價,成功購入圓明園十二生肖“水力鐘”噴泉之馬首銅像,并宣布將其捐贈給國家。
張賢亮(著名作家、收藏家、寧夏鎮北堡西部影城董事長)
獲選理由:他醉心于收藏民俗文物,收集了大量的古代生產、生活、娛樂工具。他力行文化創意,率先實現收藏產業化。2007年,他的影視城正向中國西部活的民俗博物館轉型,影視城本身的明城、清城以及眾多電影電視劇拍攝后留下的菜館酒肆、商攤錢莊、都府宅門,和畫像、剪紙、秦腔、皮影戲、舞獅子的民間藝人一起,構成了一幅幅原始、古樸的古代生活圖。
羅晰月(中央電視臺《鑒寶》欄目制片人、主持人)
獲選理由:在熒屏勁吹娛樂風的時候,她創辦了一檔嚴肅的傳統文化類節目。她與觀眾一起品評秦磚漢瓦,鑒賞宋瓷元畫,一股清新的文化之風吹進千家萬戶。她使藏在深宮大院的文物專家走上前臺,突顯了知識的價值。她使觀眾在娛樂中見識了珍寶,開闊了眼界,學習了知識。
王剛(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欄目主持人、著名演員)
獲選理由:他是娛樂圈里最有名的收藏家,收藏家里最具人氣的大名人。他在北京電視臺一檔名叫《天下收藏》的欄目,與嘉賓和觀眾一起說瓷論玉,評書判畫,還常常舉起護寶錘,怒砸贗品,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揭開了一個又一個收藏中的迷案,引導了觀眾對收藏的正確理解。
王樹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象牙雕刻和花絲鑲嵌藝術家)
獲選理由: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象牙雕刻和花絲鑲嵌的代表性傳承人,他領銜創作、歷時四年完成的近年來規模最大的花絲鑲嵌作品《珠寶天壇祈年殿》成為2007年最為轟動的工藝美術作品。
李彥君(北京美術學院文物系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獲選理由:他出版了10本收藏類專著,首次提出文物鑒定應當與時俱進的觀點。他立志培養文物鑒定專門人才,建立了科學的文物教育體系。他率先提出官窯泡沫、和田玉泡沫破滅的論斷,呼吁民間收藏保持理性。他敢為天下先,在藝術品拍賣中首次引入公司自律條款,大膽承諾對拍品保真保退,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引導藝術品市場回歸歷史,回歸本源。
趙泰來(英籍華人收藏家、畫家)
獲選理由:他的傳奇人生如同畫卷一般色彩斑斕。為了搶救家族留下來的收藏品,他放棄了心愛的繪畫事業,做起了長達10年的“地下工作者”,被稱為“最窮的億萬富翁收藏家”。他先后將自己及家族的5萬多件藏品捐贈給國內博物館,與陳香梅、金庸等一起榮獲“世界杰出華人獎”。
鄭太順(福建泰順棋牌俱樂部董事長、收藏家)
獲選理由:他摯愛棋牌文化,收藏各類撲克七千余副,建成了兩千多平方米的棋牌展示廳,被稱為“中國牌王”。他把撲克的技法發揮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卻從不涉足賭桌。他專門開通了一條反賭公益熱線,全天24小時為飽受賭博困擾的家庭服務,利用自己高超的棋牌技術,教育那些沉迷賭博的人盡早幡然醒悟。
收藏界十大事件
(以時間為序)
一、161人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這是10年以來的首次工藝美術大師評審,當代藝術大師的作品開始受到收藏市場的重視。
二、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獎牌采用金鑲玉,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結合,由此帶動了奧運題材藝術品的收藏熱。
三、從2007年5月1日起,凡個人通過拍賣市場拍賣的財產,包括字畫、瓷器、珠寶、郵品、古董等,獲得的收入都要征收個人所得稅。
四、6月20日首批來自民間收藏家的六件珍貴文物獲得“中國民間國寶”稱號,民間珍貴文物有了評審標準。
五、7月初收藏界和音樂界首次聯手進行文化創新,獎金總額高達50萬元的《國寶》歌曲征集活動在北京啟動。
六、11月7日著名學者、文物鑒定家史樹青先生逝世,中國收藏界少了一位標志性人物。
七、11月17日我國各大歷史名窯聯合發布《中興中華歷史名窯龍泉宣言》,倡議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八、11月19日四件所謂回流“國寶”遭遇撤拍、贗品風波,專家與拍賣失信再度升級。
九、中央電視臺《藝術品投資》推出“民間尋寶記”,現場鑒寶足跡遍及35個城市,被稱為中國收藏界的“同一首歌”。
十、宋莊畫家村農民與藝術家發生房產糾紛,引發關于當代藝術家生存環境的討論。
獲獎感言
文懷沙:“收”的是物質“藏”的是精神
“活得太長不能做事,成為年輕朋友的收藏品,那是很悲哀的事情。”今年98歲的文懷沙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自嘲說。
文懷沙先生說,在他的收藏品中有個唐三彩站人,“這個站人肯定有它的制作者,我好像很熟悉我的這個站人,但站人的制作者是誰?這個藝術家我并不認識,更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于是,我此刻又想起我國古代的一部偉大的思想家的書—《道德經》,開卷有一句話:‘名可名,非常名’,這六個字啊,蘊藏著民族的睿智,耐人尋思……天下許多事聚合無端,許多因緣說不清楚。相逢未必曾相識,你看我手中的這個杯子是清瓷?制作者未留名,但這個人肯定死掉了,這是一條,但我敢肯定他并沒有死,他的靈魂,就在這個杯子里面,你信不信?許多藝術家都是無名氏。我們要‘收’的是物質的,而要‘藏’的卻是精神的。我們的民族文化一方面要靠名人,一方面更要靠那些無以名之的默默無名者,若每一收藏者有此念,足矣。”
“東西到了手上,怎么對待它?只是變成商品流通出去嗎?這個讓我想起了楚弓楚得的典故,這個故事出在春秋戰國時,楚王外出狩獵,一張寶弓遺失了,人家向他報告,并命人到處尋找,但這位皇帝卻說,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意思是說都是楚國的東西,在皇家保存與被百姓拿到,都是一樣的,不要太追究。放在今天來說,若能有楚王這樣的胸襟,只要知其‘藏’得好,妥善保管了,何必究其誰‘收’了呢?從‘international一定會實現’來說,只要能保存好,人人失弓,人人得弓又何妨呢?”
馮驥才:我不是收藏家
舉辦的這次活動,這必將對時下正熱的民間收藏熱予以有益的推動。關于我,嚴格的說,我不是收藏家,我只是注重收藏。我不關心藏品升值與否,只注重歷史遺存的見證價值與文化價值。收藏是留住歷史的方式之一。因此我認為收藏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歷史遺存的文化行為。或者說,收藏是我文化保護工作的一部分。
張賢亮:收藏是種公益活動
“收藏是種公益活動,是為民族文化傳承做貢獻。”大作家張賢亮一開口便出驚人語。
他說自己之所以千里迢迢從寧夏來北京參加這個活動,就是想提倡大家都來保管文物。“要保管好它,不要計較以后它會流落到哪里去。一個藝術品不可能永遠一代一代在你家傳下去,肯定會流落到另外一家,再到另一家。舉個例子吧,我們古代的所有字畫都蓋著很多名章,包括皇帝的章,但最終都流傳到別家下去了。可是正是這種收藏,是中國民族傳承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我們要想把中華的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必須依靠收藏。藝術品雖然今天屬于這家,明天屬于那家,可它總體是屬于人類的,屬于社會的。而你保管者的名字,這份辛苦,也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張賢亮強調,收藏是中華文化傳承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有收藏才能流傳。收藏是種社會行為,更是種公益活動,是為民族文化傳承做貢獻。他呼喚大家都來關注這項公益活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