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上海的谷文達早年在中國美院國畫系讀研時,就以觀念水墨作品成為美術界關注的焦點,其大型偽、錯、印刷文字書法的系列水墨畫與行為、裝置等為中國藝術界首開先河。1987年,谷文達移居美國紐約,開始了近20年的海外職業藝術家生涯,其開創的“谷式書法”、“谷式山水”備受國際矚目,他的人發裝置作品《天壇》曾登上1999年3月《美國藝術》雜志封面,一舉成為“華人藝術家的第一人”。近年來,谷文達的作品曾多次被收錄多本世界藝術史教材以及許多當代美術史論著作中,如《今日藝術》、《二十世紀》、《視覺藝術史》、《未來藝術》等。同時,其作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也逐漸升溫,成功晉升到百萬階梯。
讓藝術進入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上海證券報:能否介紹下您的工作室,以及目前的工作安排?
谷文達:實際上,我93年開始就在中國的西安籌備工作室和尋找適合作品《碑林》的石碑礦源以及好的刻工。從那個時候起,我已逐步將作品的制作工作向中國轉移。一來是碑石的最好礦源出自中國西安,二來也是從人工和材料成本上考慮。1996年,中國的加工廠和工作室在西安正式成立,當時一年只回來1、2次。3年前,我太太的設計公司在中國上海開立分公司,因此,我才把工作室移到了上海,現在一年大約回來6、7次。
上海證券報:現在很多海外藝術家都紛紛回國開展或發展,您也會回國來發展嗎?
谷文達:現在還沒有這樣的計劃,以后最大的可能就是中國和美國各50%時間。因為太太是美國人,而且我與太太之間在文化上已經沒有什么分歧,她很欣賞中國文化,而我對美國文化也很了解,也能適應。
上海證券報:您怎樣看待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的《介入:藝術生活366天》?
谷文達:這個活動很好,其目的就是消解博物館式的宏大敘事,讓藝術進入每天的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然而,我第一次聽到這個項目后就告訴沈其斌館長,《366天》這樣的活動構造,必將成為一件宏大敘事,事實上它是一個悖論。
上海證券報:您能談談這次《天堂紅燈》作品的含義嗎?您是什么時候開始策劃的呢?作為《介入:藝術生活366天》的開篇作品是巧合嗎?
谷文達:其實,這個想法早在4、5年前就有了,只是一直處于觀念和設計中,還沒有落實。當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邀請我參加《介入:藝術生活366天》的時候,我就想到了這個作品。主要有3種想法:首先,這是為中國而自豪的情節。就像中國在世界各地造100個孔子廟一樣,它將成為中國的形象使者,是和平、吉祥的宣傳;其次,它是選擇當地文化的象征物與中國的形象大紅燈籠的對話,表現的兩種文化之間的某種沖突;其三,這件作品要完成需要多方努力,萬事俱備。因此,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政府、讓機構、讓市民們知道,也是一種“游說”,同時也是希望能得到機構的贊助和投資。
自認是個“十字架”
上海證券報:您曾經說過,到了美國您才真正認識到自己是“中國人”這個身份。那么在國外工作和生活了這么多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谷文達:我用“十字架”來比喻自己,橫軸的一頭是中國,另一頭是美國,這是兩個不同國度間的矛盾;豎軸的一頭是我最初的教育——馬克思主義、理想主義;而另一頭則是資本主義,這兩者之間也是極端矛盾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而我就是這個尷尬境地里的產物和矛盾綜合體。
上海證券報:您認為目前中國的環境如何?
谷文達:1987年出去后,1993年第一次回國就發現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現在對當代藝術已經放開,2000年開始就允許當代藝術的進行,2006年國家認可當代藝術是主流藝術。所以任何事物都是在變的。
中國當然需要自己的藏家
上海證券報:您怎么看現在的中國藝術市場?
谷文達:中國市場我目前還不是很熟悉,不過感覺上還尚處于初級階段,對古典和傳統的藝術會比較成熟。而且,現在的狀態是收藏家隊伍受國際影響比較重,當代藝術家往往是先在國際范圍內成功后,再影響到國內。畢竟,我們的市場體系還不完善,但人口多、市場大。
正如黑格爾的話: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中國的市場應該要有中國自己的藏家,藝術家的目的不同,比如為市場而藝術和為藝術而藝術,其產生的效果是決然不同的,而收藏家的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歐洲藏家是出于熱愛和喜歡;而美國藏家則出于投資,是為了購買和操縱藝術品。
上海證券報:您對您作品的市場價值怎樣看?
谷文達: 還可以吧。1999年的時候,我的作品《天壇》就是被摩根斯丹利金融公司花了30萬美金收藏,捐贈給了香港美術館作為永久收藏。而另一幅水墨畫則是25萬美金被藏家收藏。不過,總體來講,收藏我水墨畫的藏家更多。
上海證券報:那么目前國內收藏您作品的藏家有嗎?
谷文達:目前不多。畢竟西方具有非常完備的捐贈機制,比如很多集團董事會每年都會專門開會決定購買什么藝術作品,哪些藝術家的,待商議確認之后就會購買,然后捐贈給當地或本國博物館。因為,這些購買藝術品的資金是可以抵稅的,即投資了藝術,對文化又有了支持,同時產生比較理想的社會效應。另外,西方的專業藏家一般都有基金會、秘書或顧問團一起打理收藏工作,這是一項系列性的工作,里面摻雜著多種因素,主要是即要藏家喜歡又要有商業價值。而中國目前還沒有相應的稅收政策,再則中國的資本積累畢竟只有二三十年的時間,還不長久。
創作更多來自觸類旁通
上海證券報:這么多年,您的創作都具有針對性,針對于各國文化、歷史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比如《聯合國》系列人發作品,因此,在創作之前,您要做很多知識方面的收集和了解,如何令作品具有如此尖銳性?
谷文達:是的,我要對當地的文化、歷史做深入了解,同時要去當地考察多次,選擇其中最有典型的方面入手。我的作品都是圍繞三個方面來創作的,即要有對現實的呈現和關注、要有歷史文化觀念以及對未來的把握。我從不看電視、電影也不到美術館。而讀書的過程也主要集中在讀研究生階段,現在我只創作。我的藝術創作教育并非來自藝術界,而是觸類旁通,比如用頭發做作品,就是對生物,對人類基因學感興趣,對人體學,遺傳學感興趣。
上海證券報:您對您這20年的創作道路滿意嗎?
谷文達:小滿意有很多,但大滿意還沒有,不過這其中的過程是令人開心的。首先我覺得我的創作一直比較幸運,一直都有資金的支持。剛出國的時候有加拿大獎學金支持,后來有博物館和收藏家的贊助與支持。
上海證券報:那您選擇在國內設立工作室,是否想尋找更大的滿意呢?
谷文達:當然,我當然希望能找到更大、更多的滿意。
谷文達:更大滿意或許會在中國找到
谷文達:更大滿意或許會在中國找到
谷文達:更大滿意或許會在中國找到
出生上海的谷文達早年在中國美院國畫系讀研時,就以觀念水墨作品成為美術界關注的焦點,其大型偽、錯、印刷文字書法的系列水墨畫與行為、裝置等為中國藝術界首開先河。1987年,谷文達移居美國紐約,開始了近20年的海外職業藝術家生涯,其開創的“谷式書法”、“谷式山水”備受國際矚目,他的人發裝置作品《天壇》曾登上1999年3月《美國藝術》雜志封面,一舉成為“華人藝術家的第一人”。近年來,谷文達的作品曾多次被收錄多本世界藝術史教材以及許多當代美術史論著作中,如《今日藝術》、《二十世紀》、《視覺藝術史》、《未來藝術》等。同時,其作品價格在國際市場上也逐漸升溫,成功晉升到百萬階梯。
讓藝術進入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
上海證券報:能否介紹下您的工作室,以及目前的工作安排?
谷文達:實際上,我93年開始就在中國的西安籌備工作室和尋找適合作品《碑林》的石碑礦源以及好的刻工。從那個時候起,我已逐步將作品的制作工作向中國轉移。一來是碑石的最好礦源出自中國西安,二來也是從人工和材料成本上考慮。1996年,中國的加工廠和工作室在西安正式成立,當時一年只回來1、2次。3年前,我太太的設計公司在中國上海開立分公司,因此,我才把工作室移到了上海,現在一年大約回來6、7次。
上海證券報:現在很多海外藝術家都紛紛回國開展或發展,您也會回國來發展嗎?
谷文達:現在還沒有這樣的計劃,以后最大的可能就是中國和美國各50%時間。因為太太是美國人,而且我與太太之間在文化上已經沒有什么分歧,她很欣賞中國文化,而我對美國文化也很了解,也能適應。
上海證券報:您怎樣看待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的《介入:藝術生活366天》?
谷文達:這個活動很好,其目的就是消解博物館式的宏大敘事,讓藝術進入每天的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然而,我第一次聽到這個項目后就告訴沈其斌館長,《366天》這樣的活動構造,必將成為一件宏大敘事,事實上它是一個悖論。
上海證券報:您能談談這次《天堂紅燈》作品的含義嗎?您是什么時候開始策劃的呢?作為《介入:藝術生活366天》的開篇作品是巧合嗎?
谷文達:其實,這個想法早在4、5年前就有了,只是一直處于觀念和設計中,還沒有落實。當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邀請我參加《介入:藝術生活366天》的時候,我就想到了這個作品。主要有3種想法:首先,這是為中國而自豪的情節。就像中國在世界各地造100個孔子廟一樣,它將成為中國的形象使者,是和平、吉祥的宣傳;其次,它是選擇當地文化的象征物與中國的形象大紅燈籠的對話,表現的兩種文化之間的某種沖突;其三,這件作品要完成需要多方努力,萬事俱備。因此,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政府、讓機構、讓市民們知道,也是一種“游說”,同時也是希望能得到機構的贊助和投資。
自認是個“十字架”
上海證券報:您曾經說過,到了美國您才真正認識到自己是“中國人”這個身份。那么在國外工作和生活了這么多年,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谷文達:我用“十字架”來比喻自己,橫軸的一頭是中國,另一頭是美國,這是兩個不同國度間的矛盾;豎軸的一頭是我最初的教育——馬克思主義、理想主義;而另一頭則是資本主義,這兩者之間也是極端矛盾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而我就是這個尷尬境地里的產物和矛盾綜合體。
上海證券報:您認為目前中國的環境如何?
谷文達:1987年出去后,1993年第一次回國就發現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國現在對當代藝術已經放開,2000年開始就允許當代藝術的進行,2006年國家認可當代藝術是主流藝術。所以任何事物都是在變的。
中國當然需要自己的藏家
上海證券報:您怎么看現在的中國藝術市場?
谷文達:中國市場我目前還不是很熟悉,不過感覺上還尚處于初級階段,對古典和傳統的藝術會比較成熟。而且,現在的狀態是收藏家隊伍受國際影響比較重,當代藝術家往往是先在國際范圍內成功后,再影響到國內。畢竟,我們的市場體系還不完善,但人口多、市場大。
正如黑格爾的話: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合理性的。中國的市場應該要有中國自己的藏家,藝術家的目的不同,比如為市場而藝術和為藝術而藝術,其產生的效果是決然不同的,而收藏家的動機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歐洲藏家是出于熱愛和喜歡;而美國藏家則出于投資,是為了購買和操縱藝術品。
上海證券報:您對您作品的市場價值怎樣看?
谷文達: 還可以吧。1999年的時候,我的作品《天壇》就是被摩根斯丹利金融公司花了30萬美金收藏,捐贈給了香港美術館作為永久收藏。而另一幅水墨畫則是25萬美金被藏家收藏。不過,總體來講,收藏我水墨畫的藏家更多。
上海證券報:那么目前國內收藏您作品的藏家有嗎?
谷文達:目前不多。畢竟西方具有非常完備的捐贈機制,比如很多集團董事會每年都會專門開會決定購買什么藝術作品,哪些藝術家的,待商議確認之后就會購買,然后捐贈給當地或本國博物館。因為,這些購買藝術品的資金是可以抵稅的,即投資了藝術,對文化又有了支持,同時產生比較理想的社會效應。另外,西方的專業藏家一般都有基金會、秘書或顧問團一起打理收藏工作,這是一項系列性的工作,里面摻雜著多種因素,主要是即要藏家喜歡又要有商業價值。而中國目前還沒有相應的稅收政策,再則中國的資本積累畢竟只有二三十年的時間,還不長久。
創作更多來自觸類旁通
上海證券報:這么多年,您的創作都具有針對性,針對于各國文化、歷史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比如《聯合國》系列人發作品,因此,在創作之前,您要做很多知識方面的收集和了解,如何令作品具有如此尖銳性?
谷文達:是的,我要對當地的文化、歷史做深入了解,同時要去當地考察多次,選擇其中最有典型的方面入手。我的作品都是圍繞三個方面來創作的,即要有對現實的呈現和關注、要有歷史文化觀念以及對未來的把握。我從不看電視、電影也不到美術館。而讀書的過程也主要集中在讀研究生階段,現在我只創作。我的藝術創作教育并非來自藝術界,而是觸類旁通,比如用頭發做作品,就是對生物,對人類基因學感興趣,對人體學,遺傳學感興趣。
上海證券報:您對您這20年的創作道路滿意嗎?
谷文達:小滿意有很多,但大滿意還沒有,不過這其中的過程是令人開心的。首先我覺得我的創作一直比較幸運,一直都有資金的支持。剛出國的時候有加拿大獎學金支持,后來有博物館和收藏家的贊助與支持。
上海證券報:那您選擇在國內設立工作室,是否想尋找更大的滿意呢?
谷文達:當然,我當然希望能找到更大、更多的滿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