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海新區有重要考古發現
天津濱海新區有重要考古發現
天津濱海新區有重要考古發現
時間:2007-12-27 00:00:00 來源:
收藏
>天津濱海新區有重要考古發現

圖為當年矗立在海神廟內的石碑被發現
大沽海神廟遺址被發掘
清五位皇帝曾賜匾額與楹聯
昨天,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塘沽海神廟遺址考古發掘現場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宣布,經過20多天的搶救性考古發掘,大沽海神廟遺址考古工作目前已獲初步成果。濱海新區的此次重要考古發掘,證明天津沿海地區的文化積淀十分豐厚,它的發掘對豐富本市的海洋文化十分重要。
海神廟遺址位于原北洋水師大沽船塢舊址,即今天的天津市船廠內。最近,船廠在整理廠區環境時發現了海神廟的部分遺址,又恰逢天津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從12月5日起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考古發掘面積近1000平方米。此次考古發現清代海神廟甬道、山門、西配殿、御制碑亭及圍墻建筑基址等遺存。經認定,清代海神廟面向海河。甬道由青磚鋪砌,由主路與輔路組成;甬道向南發現山門建筑基礎,進深一間,面闊三間;在山門西側發現西配殿一間;在山門南側發現八角形碑亭基址一處,碑亭內發現長方形漢白玉碑座一座;圍墻建筑基址共發現兩道。通過這次考古,使文獻中記載的大沽海神廟得到了確認,大沽海神廟遺址的建筑格局也通過此次考古發掘露出了冰山一角。據現場考古負責人盛立雙介紹,這次的發掘只占原海神廟面積的1/10。
此次考古發掘出土文物包括,清代御制海神廟漢白玉石碑1通、柱頂石5個及其它重要石質建筑構建若干;出土大量清代黃琉璃、綠琉璃筒瓦、板瓦與瓦當;出土帶有“永通窯造”戳記的銘文磚及少量清代青花瓷片。御制碑與黃琉璃建筑構件等文物的發現,證實了大沽海神廟較高的建筑規制,體現出濃重的皇家建筑色彩。
據文獻記載,康熙三十四年(1695),康熙視察大沽,敕造此廟,經二年建成,并御題“敕建大沽口海神廟”匾。海神廟共有房屋80余間。清康熙、乾隆皇帝曾巡游于此,并題寫御制海神廟碑記??滴?、乾隆、嘉慶、道光、同治五位皇帝對海神廟均有題賜匾額與楹聯。1922年,海神廟觀音閣失火,大廟化為灰燼,遂成遺址。
天津博物館歷史部主任岳宏介紹,海神廟在1793年曾接待英國使節馬嘎爾尼,其所處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所承載的祭祀海神的功能使其成為天津地區重要的古代廟宇,更成為大沽地區的地標性建筑。他認為,大沽海神廟遺址此次考古發掘是濱海新區的重要考古發現,它見證了塘沽區曾經的繁華與成長的歷程,是該地區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展示。天津著名考古專家陳雍對這次考古工作有更深層的看法,他談到,目前我國對從遼寧至廣東的明清海防文化遺產正在進行整理,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大沽海神廟遺址的考古發掘將為這個文化遺產提供十分有價值的東西。
 |
圖為當年英國人筆下的海神廟景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