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被忽視的歷史
中國當代藝術被忽視的歷史
中國當代藝術被忽視的歷史
中國當代藝術評論家費大為1986年攜帶1200張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幻燈片到法國時,沒有想到那次法國之行竟然改變了許多西方人對于中國藝術的看法。
這位生于上海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81級畢業生,在巴黎舉辦了許多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講座,但直到他見到蓬皮杜中心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讓·于貝爾馬爾丹先生時,他才來了興致。
在看過費大為為他精心挑選的200張幻燈片后,馬爾丹問:“你一共有多少幻燈片?”“1200張。”“我全看。”馬爾丹在法國文化部認真研究了兩天。“在幻燈機的幾個燈泡都燒壞了之后,他決定和我一起來到中國。”費大為回憶說。
1987年的這次中國之行,讓馬爾丹先生飽覽了他前所未聞的“中國當代藝術”。他的日程包括與藝術批評家、美國哈佛大學博士、現任教于美國匹茲堡大學藝術系的高名潞長談,與來自哈爾濱、常常使用“灰色幽默”及大尺度頭像手法進行嘲弄的藝術家王廣義交流。隨后他們去了南京、杭州、上海、廈門、廣州、香港等地當代藝術家的工作室。
1989年5-8月,馬爾丹在其執掌的法國蓬皮杜中心舉辦了“大地魔術師”當代藝術展。展覽邀請了50余位來自亞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藝術家,與另外50位西方現代藝術大師聯合展出,表現了對不同文化間關系的思考,宣告“‘我們’不是惟一的,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藝術家和藝術創作,并不是每個人都要當西方藝術的追隨者。”展覽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和討論。
費大為受邀參與了展覽的策劃,并負責中國藝術家的挑選和組織工作,黃永砯、顧德新和楊詰蒼獲邀參展,這是中國藝術家首次參加西方高水準的國際展覽。
1985-1990年,這一后來被稱作“’85新潮”的時期,標志著中國當代藝術的誕生和文化轉型的開始,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次創作高潮和重要轉折點,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品和藝術家紛紛涌現,從此影響和改變了中國藝術的走向和格局及其與世界藝術的關系。
1989年2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現代藝術展”把這次前衛運動推向了高潮,展出了“中國第一代當代藝術家最重要的代表作”。
費大為認為,“’85”時期是一段在中國藝術史上“被人忽視的珍貴歷史”。于是20多年后的今天,他與著名收藏家、比利時男爵尤倫斯夫婦一道,在位于北京“798藝術區”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85新潮”回顧展,展覽從2007年11月持續到2008年2月。
尤倫斯夫婦從年輕時就開始對中國藝術著迷,共收藏了三代中國藝術家創作的1500多件當代藝術作品,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之一。
此次展覽展出了包括王廣義(《凝固的北方極地》)、徐冰(《天書》)、耿建翌(《第二狀態》)、黃永砯(《爬行物》)和張培力(《X!》系列)在內的30位藝術家個人及組合的137件作品,涉及繪畫、攝影、影像和裝置等多種媒材,許多作品都曾在1989年中國美術館的展覽中出現過。
作為少數幾位參展的女性藝術家,沈遠(黃永砯妻子)的裝置作品《水床》由一個透明、盛滿水、水中有游魚的“席夢思”床墊組成。“這可能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生活狀態的直覺反應。”沈遠在自述中說。
“它是第一個全面回顧這段極其重要的文化轉型期的綜合性展覽。”作為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藝術館長的費大為說,“’85”的大量作品或被遺棄、或散落在私人收藏和海外,對“’85”的回憶多是個人經歷的描述,這些都對系統了解這一時期造成了障礙,“今天的年輕藝術家對那段歷史已經感到陌生”。
費大為說:“’85”打破了長達30年的文化隔離,使中國藝術與世界當代藝術開始溝通和互動,此前,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一直在遭受嚴重破壞,僅留下些許印跡以供新文化重塑,“中國的藝術家們幾乎是從零開始,僅用數年時間便將中國藝術從呆板教條的社會現實主義中解放出來,使其步入試驗和理念實踐的成熟階段,書寫了一段足以與西方當代藝術史相媲美的當代中國藝術史。”
“20年后,回望中國當代藝術的源頭,可以使我們重新思考當代藝術的出發點和目的,重新審視藝術的獨立性、社會功能,以及中國和西方的文化關系。”費大為說,上世紀80年代的藝術家誓為藝術傾家蕩產的精神是“非常純粹”而值得懷念的,這是80年代精神史對中國美術界的影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