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悅郎四百藏品捐上海
石原悅郎四百藏品捐上海
石原悅郎四百藏品捐上海
時間:2007-12-27 00:00:00 來源:香港大公報
名家
>石原悅郎四百藏品捐上海
 |
日本收藏家石原悅郎日前攜他收藏的,幾乎涵蓋1930年至2007年日本攝影發展歷史的攝影作品,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鏡頭中的東瀛─日本攝影藝術作品展」。展覽結束后,在上海出生,并對中國極有感情的石原悅郎更慷慨地將這批極具藝術和史料價值的近四百幅作品全部捐贈給了上海美術館,再創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全面展現日本攝影史
是次展覽的策展人之一,上海美術館學術部主任蕭小蘭介紹,展覽從三個時期來展示日本的攝影歷史。以1920年至1950年為第一時期,1950年至1975年是第二時期,第三時期則從1975年至今。
石原悅郎是一位偏愛藝術性勝過技術性的藏家,他的這批藏品立足于個人的選擇角度,然而在這近四百幅藏品卻包括了日本攝影史上不同發展時期許多有影響、有代表性的攝影家的作品,使展覽既呈現衆多日本攝影家不同的鮮明個性,也可以向觀衆展示日本攝影發展過程的大致輪廓。
日本作為有著自己獨特文化思路的國家,在最初學習西方攝影技術的同時,也在吸收西方的文化。展覽中第一部分反映了日本現代攝影的起步,這是日本攝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以福原信三為代表的「畫意攝影」和以野島康三為代表的現代攝影,為日本攝影的發展打下了基礎。隨著日本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攝影雜志和圖片雜志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日本現代攝影的獨樹一幟,并使攝影家們對社會生活的關注點豐富起來。
1923年的東京大地震和1937年的戰爭爆發,兩次影響了攝影的表現內容,改變了攝影家對現實的觀察方式。日本第一個攝影高峰的出現,使之在吸收西方攝影圖象技術的過程中建立了自己的攝影語言體系,但是二戰的爆發也很快結束了這一黃金時代。
戰后重建的日本,一批戰前成名的攝影家,如渡邊義雄、濱谷浩和木村伊兵衛等,在戰后開始活躍起來,拍攝一些與城市、自然相關的內容。戰后攝影的真正起步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先后出現了幾個有代表性的流派,如現實主義攝影運動、主觀主義攝影運動等。而以新攝影面貌出現的植田正治的「沙丘系列」,給那時的日本攝影注入了另一種個人化的動機。隨后出現了「圖象一代」,以新紀實風格來拍攝記錄政治事件、社會沖突事件和戰爭受害者的現實。而另一些年輕的圖象派攝影家針對攝影本體展開了對于圖象獨特之處的實驗,他們追尋圖象的獨立性,追求各種形式的可能性。
透過攝影看日本歷史
展覽的第三部分,也是和今日中國攝影家走得最近的一部分。這一部分的作品涵蓋了幾代日本攝影家的創作,他們關注的焦點問題與日本的國家變化有很大的關系。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成為在世界上領先的制造業大國,經濟上的成就幫助日本奠定了國際地位,這給攝影家提供了方向并加深了民族自豪感,他們開始通過藝術進行全球對話,并引起了日本國內對文化應以傳統為主導還是應著眼世界未來的討論。盡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泡沫經濟給日本社會帶來一定的沖擊,但大衆的市場消費和電子娛樂以一種亞文化的方式影響著社會,年輕的攝影家以更加個體化的方式來思考和創作。
波瀾迭起各放異彩
這一部分的大多數攝影家,在題材的表現和形式的探索上都帶有后現代的思維,如柴田敏雄、今村修、宮本隆司、左滕時啓、石內都、今道子、森村泰昌、杉本博司等。一些攝影家努力把自己置身于國際對話中,其中有些人還選擇在西方一個城市生活,以求有一個更加國際化的環境,但他們在自我的個性中始終堅持自己的日本民族文化的身份。就世界范圍來說,正是從那時開始,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媒介的觀念,日漸成為全球性的認識。在這樣一種認識下,日本注重了對攝影作品的收藏和公共展覽機構的建設。
攝影藝術作為西方人的發明,從十九世紀傳入日本和中國,在兩個不同的國家里,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道路。作為一種觀察世界與滲透人類心靈的藝術,攝影除了豐富人們記錄歷史的經驗與手段,還在自身發展中出現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叛與革新,因而造就了持有不同理念的衆多攝影流派和無數個性迥異的攝影家,使世界攝影的歷史波瀾迭起、異彩紛呈。
蕭小蘭說,看完這個展覽,在對日本攝影的發展過程有所了解之后,中國的攝影家和評論者一定會有許多啓示和感慨。譬如,也應該如同石原那樣,尊重中國攝影歷史上一切有獨立個性和思維的攝影家的創造,將他們的優秀作品發掘出來,見諸世人。還應該鼓勵攝影家們將自己的鏡頭與國家和人類的發展鏈接起來,探索新的創作方式,以多元的視角對現實的種種進行思考和記錄。當然,還應該致力于建設中國攝影教學、創作、評論、研究、收藏、展覽的完備社會文化體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