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成一種"生產和銷售" 你還在炒油畫嗎?
藝術成一種"生產和銷售" 你還在炒油畫嗎?
藝術成一種"生產和銷售" 你還在炒油畫嗎?
最近,對藝術市場提出警告和批評的聲音不絕于耳。主要歸納起來有兩方面:一是繪畫作品水平越來越差,藝術變成一種生產;二是如此高的市場價格是不是已經到頂了?泡沫是否快要崩潰?但這兩點實際上并不是問題的核心。所以最近這兩個批評盡管非常猛烈,并遍及媒體,但畫家和畫廊根本就不在乎,而是一笑了之,轉身還是繼續生產和銷售。
目前的藝術市場實際是一個結構畸形的市場,所謂畸形就是大部分資金只向油畫傾斜,甚至寫實油畫占了幾乎90%的比重,連抽象繪畫都不好賣。當代攝影和雕塑賣得好也只是一個假象,這些領域賣得好的不會超過十個人。但寫實油畫確實從一流到四流繪畫都賣得很好,連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一出手就是幾萬元,年收入超過公司高級主管。
藝術市場主要由三種人構成:畫家、畫廊和買家(現在大部分買油畫的都不是真正意義的收藏家,所以只能叫買家)。這三種人目前主要有兩種狀態,一種匆忙進入;另一種是實際上很明白市場的緣由,但就是不說出來,利用目前的局面撈錢。各種藝術雜志都在以各種方式吹捧畫家、畫廊和投資人,積極拉廣告版面,告訴各界這個局面如何好,但實際上是在不負責任地誤導業界和社會,造成一個中國藝術的繁榮假象。
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值得懷疑的破綻和跡象,幾乎所有人好像都視而不見。
一、21世紀最有前景的是新媒體藝術,這在國際藝術界也早就是一個公認的常識。幾乎所有國際藝術展都已經不將繪畫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了。我們中國人將來之不易掙來的財富,就這么一擲千金地輕易扔到在西方已是日落西山的沒有偉大創造可能性的畫種里去,是不是有點“土老冒”?這些常識那些明星也一定知道,只是他們不說出來而已。
二、所謂“繪畫的復興”只是一個偽問題,如果不是一些中國批評家無知的觀點,就一定是在市場運作力量雇傭下寫出來的。難道我們真會傻到相信中國人畫油畫會超過西方人?這就像我們相信西方人畫中國山水畫不可能超過中國人一樣,這也是一個常識,為什么在這一年來我們所有人都搞得好像中國人的油畫快要超過西方人了。西方人邀請很多明星去西方展覽,他們要看的并不是筆法和技法,他們要看的只是圖像,從圖像上看到中國傳統、革命和現狀的信息,就像看月份牌一樣。
三、在紐約兩大拍賣行出天價購買油畫基本上都是華人,真正懂行的西方人包括希克幾乎沒有介入。他們都是精明的國際企業家和銀行家,很懂當代藝術。所以,為什么我們所有關于藝術市場討論的媒體和會議從來就沒有人討論過“希克們這次為何不介入”呢?
林松、翁凌十年前曾經悲壯地提出過一句口號:“讓最好的藝術留在中國。”但是,更多的爛畫以天價賣給了中國人。與其這樣,還不如不要讓這樣的藝術留在中國,繼續賣給外國人掙外匯。但希克們卻不會上當,他們現在都站在旁邊不出手,冷眼旁觀,繼續走街串巷挖掘年輕藝術家。他們繼續在以較低的價錢收藏好的年輕藝術家的東西。
記得在三年前,我和伍勁去沈陽看秦琦、李大方等人的工作室,穿過很多工人區坑坑洼洼的地面還有積水的彎彎曲曲的胡同,最后來到一家家破庫房,他們成堆的畫都沒有賣出去一張,但每一個年輕畫家都告訴我們希克曾經來過,但中國所有的批評家和策展人都沒有來過。當時我對伍勁說,我們今天一定要去一家希克沒去過的工作室。
此后,我去了更多的年輕藝術家的工作室,其中的一個心愿就是我不能連一個外國前大使都不如,他都能委屈自己深入中國的“貧民窟”,我作為中國的年輕策展人怎么也不能比他跑得少。這一年與希克競賽“下基層”,我找出了一大批“70后”藝術家,成為2005年70后藝術展的主力。
我想說的是,我們今天所謂的藝術投資人也好,收藏家也好,大家都熱衷于玩貴族化的上流社會游戲,在拍賣行舉舉牌,飛到紐約去頂某個藝術家的價格,或者借著收藏跟其他有錢人交朋友。
但是,像希克,貴為前駐中國大使,隨時都可以召集一幫歐洲闊太太飛世界各地采購東西,但還是愿意像個村支書似的走街串巷,跟小藝術家廝混。我覺得中國目前的藝術市場真的應該理性,重新調整戰略布局,好好與真正做學術和藝術創造的人站在一起,扎扎實實推進中國藝術的建設。
事實上,西方藝術界從沒有對這次市場泡沫熱有過任何學術反應,在一個油畫弄到登峰造極的西方,不至于因為我們把油畫搞成天價就來學術肯定。這一年西方社會的反應主要是市場和大眾媒體的反應,即使有一些藝術收藏機構買中國油畫,也主要是一種投資行為,并不是學術行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