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蕩山風光再現陜西省美術博物館
雁蕩山風光再現陜西省美術博物館
雁蕩山風光再現陜西省美術博物館
時間:2007-12-25 00:00:00 來源:
名家
>雁蕩山風光再現陜西省美術博物館
 |
雁蕩山風光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經過畫家的精心創作,再現于十三朝古都西安,引起了陜西省美術界、廣大市民和溫州許多在外人士的充分關注。最近,以雁蕩山風光與桂林山水為主要創作內容的著名書畫家、篆刻家林之源詩書畫印展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舉行。
林之源說,他的展出成功,得益于中國傳統文化及祖國的山山水水,尤其是家鄉雁蕩山和廣西桂林的山水。他深入到雁蕩山、楠溪江和瑤溪寫生,完成了《雁山閑居圖》、《雁山云煙圖》、《雁蕩金秋》、《楠溪江風情》等一批作品。十年的隱士生活,使他的作品充滿著中國傳統文化儒、道、釋三家精神的交融和人生閱歷的獨到感悟。也正因此,最近他的作品經過權威評審后,他被中央文史館圈入了中國當代百名書畫名家的范圍。他的詩富有山水的情趣,文人的浪漫情調。讀他的詩,眼前浮現出中國水墨畫般的美景。“雙槳搖來朝露白,一竿釣起夕陽紅”、“空山寂寂水無聲,白屋閉門花自落”,生動樸實不矯情的清新詩風,表達了林先生的人生理想與生活品位。
林之源,字半溪,號石門山樵、冷香居士,1956年出生于浙江溫州的儒醫世家,年少時即學詩書,習字畫兼攻金石。后移居上海。滬上十年,他交往甚廣,受益良多。之后游學于香港、臺灣及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且時有新作,每有好評。游學歸來,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名山秀水盡羅于一胸。在游學過程中他幸得章太炎先生第四代傳承者劉克雄教授之悉心教導,開始研習國學,其精髓對他后來的作品影響很大,用他的話說,“是劉先生教會了我先做人再做事的人生道理。”十年前,當他游學到桂林資源時,被資源的山水所震撼,遂在資江之畔建“冷香書屋”,開始了長達十年潛心于書畫和國學研究的隱士生活。
此次展出的林之源山水作品基本上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純粹的水墨山水,技法上以“潑墨”、“破墨”為主,輔以“皴擦”、“渲染”,利用墨色的濃淡干濕表現遠近山色的不同視覺效果,樹木的刻畫為渴筆焦墨以書入畫,整體畫面墨韻飛騰、意境深幽,給人一種空靈超邁的美感;另一種類型墨彩并用,一般畫面視野開闊場面宏大,注重山水大勢的把握,中近景“潑”、“破”、“皴”、“擦”并用,山體的質感和體量感刻畫得十分生動傳神;遠景信手潑灑,若山若云縹緲靈動,畫面中往往是疏林下數間草廬橫斜似有琴聲詩韻從窗口飄出;崖壁間一疊飛泉化作氤氳仿佛隱隱幽鳴自空谷傳來。山體的描繪以花青、赭石與墨色相配,相得益彰恰到好處,有效地烘托出大自然的嫵媚多姿和勃勃生機,對樹干樹冠的描繪一般以熟褐和黃或綠色與墨色配合。著名美術評論家劍簫先生認為:林之源這樣處理,使畫面更加生動活潑,也更加符合人們的視野習慣。欣賞他的淡墨山水畫,我們可以感知天地間的蒼茫之氣,就縈繞在他那縱橫揮灑的筆下。
此次展覽展出了林之源先生詩書畫印作品266件,其中國畫有花鳥、人物、山水作品;書作集正草隸篆;印痕有漢秦風格與現代創新作品不同規格計百多枚;詩作有近百首。其師劉克雄教授評價:無論詩書畫印,皆能愈加沉潛而更加奮發。或運刀使筆,或派辭遣句,皆可見名家風范。君已筑基如此,倘假以時日,則大成在望矣!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